第378章 赵云定计诱乌桓(1 / 2)
白日里,秋老虎发威,阳光炙烤着大地,空气燥热得让人喘不过气。
骑士们身披甲胄,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浸透了内衬的衣衫,却没有一人叫苦。
他们双眼紧盯着前方,手中的缰绳握得发白,胯下的战马四蹄翻飞,每一次落地都溅起一团尘土。
沿途的州郡早已接到通知,备好的清水与干粮被快速传递到骑士手中,将士们甚至不用下马,接过水囊灌上几口,抓起干粮塞进口中,便继续策马前行。
夜幕降临,夜色如墨,可凉州铁骑的奔袭并未停止。
火把被点燃,三万支火把在夜色中连成一条长长的火龙,照亮了前方的道路。
马蹄声在寂静的夜里传出很远,惊起了路边草丛中的飞鸟。
庞德亲自殿后,时不时勒马停下,查看是否有士兵掉队,每当看到有骑士因疲惫而摇摇欲坠,他便上前大喝一声:
“子龙将军在并州血战,乌桓胡骑践踏我中原土地!身为大汉将士,岂能因疲惫而退缩?!”
将士们听闻此言,顿时精神一振,原本沉重的身躯又充满了力量。
他们都已经知道,前方的并州战场,赵云正以两万兵力抵挡十五万乌桓大军,多耽误一刻,赵云与汉军便多一分危险。
于是队伍的速度,不仅没有减慢,反而更快了几分。
深夜的大道上,只有马蹄声、呼吸声与偶尔的战马嘶鸣,三万铁骑仿佛化作了一体,朝着并州方向全速前进。
有骑士的战马体力不支倒地,立刻便有备用战马补上,骑士翻身跃上,连片刻都不耽搁;
有人手臂被火把烫伤,只是随意用布巾一裹,便继续策马前行;
甚至有人在奔袭中昏昏欲睡,却依旧死死抓着缰绳,靠着战马的惯性前进。
三日后,当队伍抵达关中边境时,斥候来报:“将军,我们这三日已奔袭八百余里!”
庞德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却依旧没有下令休整:“休整一晚,明日继续前进!两日之内,再奔五百里,务必尽快抵达并州边境!”
虽然可以换马,但人总要休息睡觉。
第二日,骑士们再次出发,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胯下的战马换了一匹又一匹,身上的盔甲沾满了尘土与汗水,可前进的步伐从未停止。
这支黑色的洪流,如同一道不可阻挡的力量,在中原大地上疾驰,朝着危机四伏的并州战场奔去。
他们知道,只要早一日赶到,便能早一日与赵云汇合,早一日将乌桓胡骑赶出大汉的土地。
……
定襄郡的汉军临时营寨中,赵云正对着舆图沉思,帐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一名斥候手持竹筒,快步闯入:“报——将军!善无县来信!”
赵云眼中一亮,连忙起身:“呈上来。”
他接过竹筒,仔细检查了封口的泥印——完好无损,说明信未被拆阅。
指尖挑开泥封,抽出里面的丝帛,目光快速扫过上面的字迹,原本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最后竟忍不住放声大笑:“天助我也!”
帐下副将连忙上前,疑惑问道:“将军,信中所言何事,竟让您如此欣喜?”
“朝廷派庞德将军率三万西凉铁骑,前来支援我等!”
赵云将丝帛递给副将,语气难掩激动,“我正愁兵力不足,无法与乌桓十五万大军抗衡,如今得了这等强援,破敌有望,岂非天助我也?”
副将接过丝帛一看,也跟着喜上眉梢。
西凉铁骑的威名,天下谁人不知?
昔年董卓能独霸朝纲,与关东诸侯分庭抗礼,靠的正是麾下悍勇的西凉铁骑。
如今三万西凉铁骑来援,无疑是给汉军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赵云没有耽搁,当即撕下内衬的白布,提笔蘸墨,快速写下一封回信。
写罢,他将白布卷好塞进竹筒,交给信使:“速将此信带回善无县,交给庞德将军!
告诉他军情紧急,务必依令行事,待破敌后,我再亲自为他接风洗尘!”
“诺!”信使接过竹筒,翻身上马,朝着善无县方向疾驰而去。
三日之后,信使再次返回营寨,带来了庞德的回音:
“将军,庞德将军已收到书信,言明必依令行事,绝不会贻误军机!”
赵云闻言,猛地一拍案几,眼中闪过锐利的光芒:“好!传令下去,全军备战,即刻出征!”
此时的汉军,经过连日苦战,两万铁骑与三千白马义从已折损不少。
铁骑只剩一万七千,白马义从也损失了八百余人,拢共不到两万兵马。
可将士们听闻援军将至,又看到赵云胸有成竹的模样,士气反而比往日更加高涨。
号角声在营寨中响起,苍凉而激昂。
白马义从依旧打头阵,骑士们骑着白马,手持长枪,如一道白色闪电般冲出营寨;
赵云身披白袍,手持亮银枪,亲自率领主力紧随其后,朝着乌桓军的大营疾驰而去。
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