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雄据并州(1 / 2)

加入书签

刘浪只是稍微一出手,就已经是巅峰。祸乱并州数郡的三族联军,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清扫而空。

还搂草打兔子,顺带解决了并州刺史高干,将整个并州收入囊中。

失之桑榆,得之东隅。

也算是出了一口兵败蜀中的恶气。

……

冀州邺城

自三族联军入寇上党以来,袁绍每天都在盼望着捷报传来。

可谁知局势骤变,本来还岌岌可危的上党,被刘浪反掌间扭转乾坤。

并州被汉室吞并的消息如同巨石投湖,在河北激起千层浪。

作为袁绍苦心经营的藩篱,并州不仅是冀州西部的天然屏障,更是其扩张中原的战略支点。

若是并州被刘浪占据,刘浪可以随时两路出兵,夹击邺城,整个冀州都处在汉军的兵锋之下。

相当于把刀锋抵在了袁绍的鼻尖上。

而高干身为袁绍外甥,坐镇并州多年,如今竟折于刘浪之手,消息传至冀州邺城时,袁绍正翘首盼着上党捷报,却等来领地尽失的噩耗。

这位昔日的河北霸主登时拍案而起,案几上的青铜爵掉落地上,应声碎裂,怒喝道:“刘浪竖子安敢如此欺我!”

当即召集众将,欲倾冀州之兵,与刘浪决一雌雄。

但现实如一盆冷水浇灭了袁绍的怒火。

自官渡战后,河北连遭战事,百姓疲敝,府库空虚,青壮大多都死在了战场上,冀州可谓是家家戴孝,户户哭坟。

短时间内,想要拉出一支能够抗衡汉军的部队,已经不现实了。

反观汉军,刚刚经历了歼灭三族之战的淬炼,又吞下了一州之地,当真是士气如虹,锋芒正盛。

袁绍还拿什么跟刘浪斗?

如今朝廷不来攻伐冀州,就已经是天大的幸事,还想召集军队反推回去?

做梦!

谋士辛评苦苦劝谏:“今河北久历战乱,士民早已疲惫不堪。

而且现在正值盛夏,粮草未丰,若仓促兴兵,恐重蹈官渡覆辙。

不若暂且忍耐,休养生息,以待天时。”

这次就连郭图也劝道:“河北民生多艰,此时应当与民休养生息,再徐图后计。”

袁绍不是傻子,反而是个很英明果决的人。

即便他打输了官渡之战,也证明不了他昏聩。

再三权衡利弊之下,袁本初也只得强压下心头的怒火,接受了谋士的建议,试图通过政治手段,夺回失地。

于是派遣使者拿着他的亲笔手书,到了并州。

信中内容,措辞十分强硬,要求刘浪归还并州。

至于并州刺史高干,外甥哪有地盘重要。

刘浪接过袁绍的书信后,一目十行,不到片刻就看完了。

而后冷笑两声,将书信扔在地上:“朝廷数万将士浴血数月,折损三万精锐,方得并州全境,岂有拱手让人之理?

你回去告诉你家主公,并州乃是朝廷的并州,非他袁氏的并州。

并州刺史高干,勾结胡人围攻上党的朝廷驻军,意图割据州郡,此乃谋逆大罪,我已将高干押往长安,交由天子处置。

天子得知高干的刺史之位,乃是袁公举荐,今高干谋逆,袁公恐有荐人不当之罪,还请袁公上书自辩。”

使者回到邺城,将刘浪的话一字不落的传给袁绍。

面对刘浪的强硬态度,袁绍恼羞成怒。

他负手立于高台之上,望着西方天际翻滚的乌云,面色阴沉如水。

脑海中想着郭图刚刚给他出的计策——联曹抗汉,祸水东流!

可袁绍视曹操为死敌,怎么可能会联合曹操抵御汉室?

余光瞟过一旁的舆图,代表刘浪势力的朱红标记如毒瘤般,在河北之地上肆意蔓延,深深刺痛了这位昔日的河北霸主。

思虑再三,终于痛下决心。

他猛然转身,掷下竹简:“备快马十匹,速遣陈震为使,往许昌见曹阿瞒!”

在争霸天,只有王图霸业才是永恒的。

三日后,一队打着冀州旗号的轻骑穿越黄河南下。

为首的陈震身着玄色锦袍,怀中密函层层封印,内藏袁绍亲笔手书:

“今刘浪小儿窃据并州而窥伺河北,其势如虎狼噬鹿,吾势穷力弱,不能拒之。孟德与本初虽有旧隙,然唇亡齿寒,若不携手,恐他日将为其鱼肉......”

字里行间,既有纵横家的威逼利诱,亦暗藏枭雄间的惺惺相惜。

许昌城内,丞相府的议事厅烛火通明。曹操执卷沉吟,案头正是袁绍密信。

信笺上墨迹未干,却已勾勒出北方势力重新洗牌的轮廓。

荀攸捻须笑道:“袁本初困兽犹斗,欲借我军之力遏制刘浪,亦有祸水东流之意,其中利害,主公当细思之。”

程昱则抚掌冷笑:“袁绍视主公如仇敌久矣,今危难关头方思结盟,不过权宜之计耳!”

曹操突然抚掌大笑,将密信掷于火盆:“袁本初岂不知我与他终有一战?此番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