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援兵已至(1 / 2)

加入书签

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很多。

天时、地利、军心、士气、粮草、装备等等等等。

有些战争的胜负手,甚至都不在战场上。

南宋岳飞岳王爷的北伐为何会失败?还不是因为后院起火,当时的朝廷不给力。

上党之战的胜负,其实也不在上党。

就算马超张飞打赢了胡人又能怎样?

晋阳的高干,已经在太原和上党交界之处——铜鞮,陈兵十万。

摆明了是要等双方分出生死后,再来坐收渔利。

从铜鞮沿着浊漳河河谷南下,经襄垣过潞县,顷刻间便能直达上党城下。

徐庶早就看清上党的局势,知道上党的胜负手不在于上党,而在于河北的袁绍和关中的长安朝廷,还有中原的曹操。

曹操这次也出兵了。

不论袁绍和曹操是否结盟,在曹操已经出兵的情况下,都应该把曹操列为决定胜负的因素之一。

如今朝廷说是拥兵二十万,可随着朝廷目前占据的地盘越来越大,各处用兵的地方也越来越多。

如今曹操已经出兵,那长安就必须留下足够的兵力,以防备曹军突袭潼关之时,有足够的兵力支援潼关。

袁绍驱狼吞虎,想要借胡人之手,驱逐马超张飞,自然已经做好了万全之策,这其中恐怕就包含了朝廷出兵支援的情况。

可朝廷的大军,刚刚伐蜀失利,数年来囤积的粮草辎重,被曹操这个老六一把火烧了个精光。

粮草不济的情况下,要出兵支援上党,风险实在太高。

按说朝廷养兵二十万,平日里不见缺少粮草。怎么一到了大军出征的时候,就总是粮草不济了呢?

因为平时粮草的靡费与战时不可同日而语。

平日里,大军不过三日一小操,五日一大操,这还是精锐,地方上的普通士卒,可能半个月才操练一次。

不操练的时候,一日两顿饭。粮食紧张的时候,粥稀一点也没关系,反正吃饱了就回去躺尸。

即便操练之日,也不是全天都在活动,也只是操练一个上午。

这样一来,耗费的粮草自然很少。

可战时不一样,古代行军大多靠两条腿,不给士兵们吃饱,连行军都走不动,更别说上阵杀敌了,吃不饱肚子,身上没劲,上阵杀敌那就是纯纯的送人头。

再加上战时,还需要运送粮草,这粮草一般都是民夫运送,民夫可以征召,免费帮你运输,但你总得官人吃饭吧。

本来行军的时候,士兵就比平时吃的多,再加上民夫的口粮,运输粮草时的损耗,所以战时粮草耗费比平时要多十倍不止。

这样一来,本来够用的粮食,打仗,自然就不够用了。

从谋士的身份来说,因为种种原因,徐庶建议放弃上党郡,暂时收缩兵力,把拳头收回来,才能更加有力的打出去,才是明智之举。

但这世间之事,却不能这么算。

若是割据一地的军阀,这么做无可厚非。

但朝廷既然号称天下共主,那上党乃至并州的百姓,自然也是朝廷的子民。

如今子民被胡人蹂躏,身为天下之主的朝廷,如果不去救援,将会大失民心人望。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天子的身份有利有弊。

既然你天子是天下共主,大家也都承认你的身份,那你就得承担起守护天下百姓的责任。

否则与割据的军阀何异呢?

长坂坡之战,刘备为何不愿意抛弃百姓,独自过江?

是他不怕死吗?

肯定不是,否则他干嘛要逃?

是他太迂腐吗?

也不是,否则他就不会谋划逃出许昌,招兵买马,一心跟曹操干到底了。

那就是刘备的圣母心泛滥了?

肯定也不是啊!

刘备之所以不愿意抛弃百姓,独自逃跑,就是因为他把自己当做了汉室的代表,把百姓当做了汉室的子民。

在那个情况下,刘备的表现,才是天下共主,才是汉室应该有的表现。

就是明着告诉天下人,汉室虽然颓微,但依旧是天下正统。

身为天下正统,纵然不敌,也断然没有把子民抛给敌人蹂躏的可能。

这,就是天下正统的责任和担当。

如果刘浪听信了徐庶的建议,选择放弃救援上党,把上党的五万大军撤回关中,数万大军,自然可以保全。

代价无非就是失去一个上党郡。

区区一个郡,以此时朝廷的地盘,丢得起!

打不了日后再打回来。

那失去的民心怎么办?

能跟着上党,一起打回来吗?

所以上党必须要救。

哪怕曹操也一起出兵潼关,令朝廷腹背受敌,被迫要两线作战,上党也要救。

就在上党坚持了二十多日后,赵云的先锋已经抵达了上党郊外。

上党要救,但要有规划的去救。

从蜀中撤回来六万大军,留下一半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