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九百一十章 戚公祠前说旧倭,漕船压浪潜流涌(3 / 7)
豪右们是真的太难了,不行贿也不行,行贿也不行,不行贿你不尊重巡抚,甚至都不肯说一声感谢,行贿要被当典型抓,碰到侯于赵这种怪人,确实左右为难。
朱翊钧和侯于赵聊了很久,主要是关于还田的事儿,他既然非要留下,朱翊钧选择了让他留在这里。
侯于赵履任一方,是在这地方做父母官,不是捞到了政绩,拍拍屁股就走了,既然把还田执行到位了,就把事情彻底办好,要对陛下负责,也要对百姓负责。
侯于赵很负责,但对自己有点不负责了,他升转的事儿,又得看机会了。
朱翊钧前往了浙东运河视察,浙东运河全长为478里,这条运河起点为滨江,过萧山至绍兴,而后从绍兴过上虞至余姚,最后是宁波段。
运河的修建用了整整四年时间,分为三段,总计投入白银四百五十万银,大约一万银一里。
运河比驰道贵,但运河运力比驰道强。
浙东运河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西晋时候,运河已经完成了贯通,到了南宋的时候,浙东运河甚至是整个南宋朝最重要的航路。
可是到了元朝,浙东运河开始淤塞,到了大明海禁,这条运河的价值,开始逐渐下降,最终钱清江窨塞,钱清南北堰拆除,运河虽然未曾断流,但已经不复往日荣光。
水利设施从来没有千秋万代,都是历朝历代修修补补,比如王谦去四川督办戥头案就花自己的银子,对都江堰进行了翻修,惠泽万民。
这次的修缮,根据大明当下的情况,是对整条线路进行了全面的优化,海船虽然不能通航,但大明最大的河漕船也能通航了。
水运、防洪、排涝、输水、浇灌、水驿多功能为一体的大明浙东运河,从修建之初,就充斥着一些反对的声音,浪费国帑、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征发劳役、应当与民休养生息之类的话,从来没有断绝过。
等到浙东运河一修通,这些话就像是从没有出现过一样,都被漕船压在了水下。
“这比朕在北方见到的漕运要壮观的多。”朱翊钧站在堤岸上,看着漕船一条接一条的排成了长龙通过,由衷的说道。
只有到了南方才知道航运的可怕。
沉重的货物,几乎把整个漕船压入了水面之下,而且朱翊钧见识到了神奇的一幕,堵船了。
水马驿的驿卒们必须要不停的维持着水面通航的秩序,但凡是有个大聪明想要插队,就可能发生碰撞,进而影响所有船只。
“修的时候,一个个都牢骚满腹,修好了,用的时候,一言不发。”王崇古还是对着贱儒们阴阳怪气了一通。
大明大工鼎建,大部分都是他在督办,牢骚,也都灌到他的耳朵里了,只有少部分,上达天听,能得到的也只有‘朕知道了’这样的回复。
“不过是鼎建大工的银子,没落到他们口袋里罢了,不就是想要裹挟朝廷,把这些活儿都落到他们家,然后他们再扑买出去?”朱翊钧放下了千里镜,笑着说道。
大明鼎建大工禁止三次以上的扑买,甚至多数重要工程,都是由工兵团营完成,工兵工兵,是军事的单位,某种程度而言,王崇古能调动的兵力,比戚继光还要多的多。
只是这些工兵,基本不承担作战任务而已。
大明的君臣不再说话,静静的站在河堤上,看着漕船驶过水面,盛夏的风拂过了所有人的面庞,大明的繁荣扑面而来。
万历维新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万民的生机。
浙东运河的修缮,完全是因为大明再次开海的切实需要,从宁波上船的货物,可以直接顺着运河北上。
&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