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硬 核(1 / 2)

加入书签

抖音快手实时热点墙:一个以《守窑人》中老窑工布满老茧的手特写镜头制作的15秒卡点短视频,点赞和转数正呈几何级数暴增。

评论滚动快得看不清,只能捕捉到“泪目”

、“匠人”

、“想学”

等高频词。

小红书图文监测流:几张高清的柴烧陶器成品图,配上“古法龙窑”

、“千年窑火不熄”

等标签的笔记,收藏和点赞数如同坐上了火箭。

评论区迅被“求地址”

、“怎么体验”

、“非遗传承”

的询问淹没。

b站弹幕池采样:虽然量级稍缓,但代表“硬核”

、“感动”

、“知识”

等正向情绪的关键词密度显着提升,一些技术流up主已经开始标记片中烧窑技法的关键帧。

起初,代表七城传统平台播放量的七条曲线依旧低迷,如同蛰伏的潜龙。

会议室里只剩下粗重的呼吸声和服务器低沉的嗡鸣。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紧张感几乎凝固成实体。

突然!

青州台的曲线猛地向上蹿升!

紧接着,临江台的曲线也如同苏醒的巨蟒,昂起了头!

这像是一个信号,北山、桐庐、平洲……一个接一个,七条彩色曲线在短短几分钟内,挣脱了“低关注度”

的泥沼,以令人瞠目结舌的斜率向上狂飙!

几乎同时,右侧的新媒体瀑布流彻底爆炸:

微博窗口,“寻找最后的守窑人”

带着一个鲜红的“爆”

字,悍然冲上热搜前三!

抖音快手窗口,那条卡点视频的点赞数突破百万,衍生出的“窑火手作挑战”

话题开始冒头。

小红书窗口,相关笔记爆式增长,带有“非遗体验”

、“手作陶瓷”

标签的帖子瞬间涌出上百篇,官方助农购买链接被疯狂点击!

b站窗口,弹幕池彻底沸腾,满屏的“致敬”

、“看哭了”

、“这才是真正的国潮”

七条彩色曲线与右侧翻滚的各色数据洪流在屏幕上交织、碰撞、共振,最终汇聚成一股无可阻挡的数字海啸,冲垮了所有预设的模型和冰冷的标签!

那部尘封二十年、被“盘古”

判定为“低生产效率”

、“濒危”

、“低关注度”

的《守窑人》,此刻在传统七城平台与主流新媒体的双重加持下,焕出前所未有的、灼热的光芒!

会议室里死一般的寂静被彻底粉碎。

技术团队的年轻人们爆出压抑已久的欢呼,互相击掌拥抱。

而林国栋和那几个老编导,如同被施了石化咒语。

他们死死盯着屏幕上那疯狂跃动的曲线、那爆炸的话题热度、那滚烫的观众留言

“窑火里有我爷爷的影子”

、“求陶器购买链接”

、“哪里能学这手艺?”

林国栋手里那支被揉得皱巴巴的烟,不知何时又被他下意识地举到了嘴边。

他茫然地去摸口袋里的打火机,手指却在半空中停住。

他的目光没有离开屏幕,那上面奔腾的数据洪流和滚烫的情感共鸣,像一股灼热的浪潮,将他固守的堤坝冲得摇摇欲坠。

他看到了自己《城南旧事》那些刺眼的标签,更看到了《守窑人》那“濒危”

的标签如何在传统与新媒体的共振中,被亿万观众的热情瞬间熔化和重塑。

他嘴唇翕动了一下,似乎想说什么,喉咙却像被什么堵住。

最终,他只是深深地、重重地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这充满数据硝烟和新生希望的空气都吸进肺里。

那支皱巴巴的烟,被他缓缓地、异常用力地在指间掐灭了,细碎的烟丝无声地飘落在光洁如镜的地板上。

他身旁,另一位老编导默默地把刚掏出来的烟盒,又塞回了裤兜。

没有人说话。

只有屏幕上代表不同平台的数据流还在疯狂奔涌、碰撞、融合,将会议室映照得光怪陆离,也映照着几张沉默而震撼的脸庞——那上面有惊愕的余波,有认知被颠覆的茫然,有坚守被冲击的痛楚,但更深处,一种前所未有的、关于内容价值与传播可能性的微光,正在悄然点燃。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连林国栋捻烟的手指都停住了。

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到小陈身上,继而齐刷刷转向会议室前方那块最大的主屏幕。

廖敦敏的肩膀终于放松了一丝。

他没有去看那些沉默的老编导,目光投向主控台上一只不起眼的旧陶杯。

那是“盘古”

系统上线时,一位参与过《守窑人》资料修复的老技术员送给她的,杯身粗粝质朴,正是龙窑柴烧的典型风格。

此刻,杯壁在服务器幽幽的蓝光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