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科迪莉亚(2 / 4)

加入书签

当然这没有叶辰当初进入香奈儿“狂”,那时候叶辰就敢公然质疑卡尔拉格斐的审美。。。

“海伦你知道香奈儿从一家小小的女帽店起步,到今天被视为时尚帝国的象征,中间经历了多少年吗?”

叶辰放下手中的笔笑了笑,身体向后靠在宽大的皮质椅背上,双手交叉放在身前,目光锐利地锁定海伦的眼睛。

“接近一百年了。

爱马仕更久,从马具作坊到顶级奢侈品牌,走了一百八十多年。

这将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里,它们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无数次经济危机、社会结构的巨变和审美趣味的翻天覆地。

多少才华横溢的设计师,穷尽一生心血,可能直到退休,都未能触摸到所谓‘象征’的边缘。

海伦,你一个刚刚入职的助手,凭什么觉得,自己能够触及,甚至实现这样一个目标?”

这番话听起来有些刺耳,甚至带着点居高临下的嘲讽。

但叶辰的本意并非打击。

身处这个行业高处的几年,叶辰见过太多怀抱不切实际幻想、最终被现实磨去棱角的年轻人。

科迪莉亚海伦并没有被这连珠炮似的问题吓退,脸上也未见丝毫窘迫或慌乱。

她反而轻轻地、郑重地点了点头,仿佛叶辰的提问正好落在了她思考的轨道上,是她早已预演过的对话环节。

“boss,我完全明白其中的难度,这无异于一场马拉松,甚至需要几代人的接力。”

海伦的语气异常诚恳。

“我并非狂妄到认为以我现在的资历和能力,立刻就能做到。

我的意思是,我希望以此作为我职业生涯的‘北极星’,指引我前进的方向。

也许我终其一生也只能为这座大厦添一块砖,加一片瓦,但重要的是,我选择的每一步,都是朝着这个方向在努力。”

科迪莉亚海伦话锋一转,举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例子,而这个例子就发生在不久前的“创域设计”内部:“就拿麦昆上季度主推的那款外衣来说吧。

当时他们的企划会和客户都强调,要加入强烈的摇滚元素,迎合当季的新风格,所以在设计上添加了大量的......

的确,刚上市时因为造型抢眼,吸引了一部分追求刺激的年轻消费者。

但现在,冬季过大半,需要的是实穿和保暖,那款过于花哨、实用性不强的外套销量迅速滑落,仓库里积压了很大一批库存,正在考虑打折处理。”

海伦继续阐述,声音里多了一份笃定:“boss,您想,如果当时麦昆的设计师能够顶住一部分压力,在设计上做减法,不是盲目追逐短暂的潮流。

而是把重点放在提升麂皮原料的等级、优化内衬的保暖性、反复打磨领口和袖口的弧度,使其更贴合人体工学,让这件外套首先是一件‘好穿的、耐看的’基础款。

那么即使这一季它不是最耀眼的明星,到了明年、后年的冬天,也许依然会有消费者因为它出色的品质和经典的版型而愿意再次购买。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持久’——它不是被动地追着瞬息万变的潮流跑,而是主动地去坚守和打磨那些‘不变’的好东西,比如优质的材质、精湛的工艺、以人为本的舒适度,以及超越季节的审美。”

叶辰没有立刻回应,下意识地用手指关节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有节奏的、低沉的叩击声。

“那么,经济周期呢?”叶辰抛出了另一个更严峻的问题,这也是所有追求“长久”的品牌必须面对的终极考验。

“就像我们都亲自见证过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那时候,失业率攀升,消费信心跌入谷底,很多人连基本生活开支都要精打细算,更别说购买价格不菲的品牌商品了。

如果你的品牌,或者说你理想中的品牌,遭遇了那样的经济寒冬,产品卖不出去,品牌故事讲得再动听,也无法支付员工的工资和工厂的账单。

到那时,海伦,你所谓的‘持久’,又该如何维系?总不能抱着理想喝西北风吧?”

这个问题更加现实,也更加冷酷。

它关乎生存,是浪漫理想必须直面的坚硬地面。

科迪莉亚海伦立刻接过话头,语气比之前更加肯定,甚至带上了一丝与她年龄不符的沉稳:“2008年的时候,我正在读大学,对宏观经济的感受可能不深,但我的家庭却真切地受到了冲击。

我母亲当时所在的企业裁员,她下岗了将近一年。

那段时间,我亲眼看到她如何精打细算地过日子。

即使是买衣服,她也绝不会贪图便宜买那些穿一季就变形、起球的快消品,而是宁愿跑去批发市场,花更多的时间耐心挑选,找那种用料扎实、做工考究的纯棉衬衫或羊毛衫。

她常跟我说:‘宁可多花五十块钱,买一件能踏踏实实穿三年的,也绝不贪便宜买十件穿一季就扔的垃圾。’”

科迪莉亚眼神中流露出对往事的回忆,继续说道:“这件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