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默认 第1024章 温情依旧(4 / 6)
陪陪我们了。而且子轩说,他们现在搞的绿色钢铁,对环境也好,以后囡囡长大,天更蓝水更清。”
夕阳下,大院里的老槐树投下斑驳的影子。周胜望着眼前其乐融融的景象,又看看远处轧钢厂高耸的烟囱(如今已成为清洁能源的标志),心里充满了安宁。他知道,周家的故事,轧钢厂的故事,会像这棵老槐树一样,枝繁叶茂,代代相传。
周子轩陪着爷爷说话,听他讲当年如何带着工人啃干粮抢工期,如何在改革浪潮中力排众议搞技术革新。那些过往的艰辛与荣耀,在周胜平缓的叙述中,变得鲜活而生动。
“子轩,”周胜忽然握住他的手,“爷爷老了,厂子以后就靠你们了。记住,钢铁是国之重器,咱们干的是顶天立地的事业,不能偷奸耍滑,要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国家。”
周子轩重重地点头:“爷爷,我记住了。”
夜色渐浓,大院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来。周阳的车缓缓驶入,他刚从外地出差回来,脸上带着疲惫,却难掩眼中的光彩。车停稳后,他快步走到周胜面前:“爸,我回来了。”
周胜看着两个儿子,一个沉稳老练,一个朝气蓬勃,嘴角的笑容愈发深沉。他知道,属于周家的钢铁传奇,还在继续书写;而大院里的温情与奋斗,也将伴着炉火的光芒,永远流传下去。
周阳与日本新日铁合作的越南环保型钢厂项目,在湄公河畔正式破土动工。周子轩作为技术负责人,常驻越南工地。初到异国,语言不通、文化差异、湿热的气候都给团队带来了挑战。
新日铁派来的技术代表佐藤是个典型的日本匠人,做事严谨到近乎刻板。第一次碰头会,他就因为周子轩团队提交的施工进度表“不够精确”,当场要求返工,用标准的东京腔强调:“周桑,我们的工程误差必须控制在0.1毫米以内,这是新日铁的传统。”
周子轩没有辩解,而是带着佐藤去了施工现场。他指着正在吊装的氢气管廊支架说:“佐藤先生,您看我们的工人,虽然没有用那么多精密仪器,但他们凭借经验和‘钢铁大脑’系统的辅助,能把每一个焊点的偏差控制在0.2毫米。而且,我们的施工效率是新日铁同等项目的1.5倍。”
佐藤半信半疑地用激光测距仪测量了几个焊点,数据显示偏差果然在0.2毫米左右。他沉默了片刻,对周子轩说:“周桑,我承认你们的方法很高效,但精度还需提高。”
接下来的日子里,周子轩和佐藤成了“冤家”,却也在碰撞中擦出了火花。周子轩从佐藤那里学到了极致的精细化管理,比如如何通过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管理让施工现场一尘不染;佐藤则被中国团队的灵活性和创新力打动,尤其是“钢铁大脑”系统对复杂工况的快速响应能力。
一次台风过境前,“钢铁大脑”系统提前48小时预警,自动调整了原料堆场的防雨措施,并优化了生产计划。佐藤看着系统自动生成的应对方案,由衷地说:“周桑,你们的‘钢铁大脑’,比我们的人工调度更可靠。”
项目进展到关键的热试阶段,一台核心的氢气压缩机突然出现异响。佐藤主张按照新日铁的流程,停机检修至少需要三天。周子轩却根据“钢铁大脑”的实时数据和自己在国内积累的经验,判断是润滑油的粘度不适应越南的高温环境,只需更换特种润滑油即可。
“佐藤先生,相信我,”周子轩语气坚定,“给我两个小时,我能解决问题。”
他带着团队,在压缩机旁搭起临时工作间,争分夺秒地更换润滑油、调整密封件。两个小时后,压缩机重新启动,异响消失,各项参数恢复正常。佐藤看着监控屏幕上平稳的曲线,对周子轩竖起了大拇指:“周桑,你是对的。中国速度,名不虚传。”
一年后,越南钢厂顺利投产。投产仪式上,越南总理亲自到场,称赞这是“绿色工业的典范”。周阳和新日铁的社长站在崭新的厂房前,共同按下了启动按钮。当第一卷印有“中·日·越”三国标志的环保钢卷下线时,现场掌声雷动。越南项目的成功,让周阳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更重。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邀请他担任钢铁技术委员会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