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7章:盛与衰(1 / 6)
在晋国文人的话中,
赵裕是一个“少有大志,长而有才”的人。
他的家族虽是外来者,
可杞国与晋国接壤,两国之间又素有商路连通,是以人脉扯来扯去,总归是能在对方这边扯上一些的。
更别说赵家是大商人,有钱财开路,帮自己减少忧患了。
这使得赵裕从军以后,能够得到较为顺畅的升职。
有明晃晃的功劳打底,
又有钱财去结交友人、打发纠缠上来的小鬼,
在官场上行走,总归是比许多根基浅薄的人要好很多的。
而赵裕也的确有着不同于当今西海人的气度做派——
生长在乱世之下的人,
要么浑浑噩噩,得过且过,乃至于投身教派,麻痹精神,将一切寄托到来世;
要么心里忧虑急切,看到事情难免生出额外的悲观来,觉得这里做的不够,那里准备的不足,最后急急忙忙的,多有中道崩殂之事。
就连一国之君与臣子、后妃宴饮时,也有忽然哀叹“今朝有酒今朝醉”、“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的例子。
总而言之,
西海局势混乱至今,
曾经西秦的平安富庶,已经变成了当地士人学者的旧日美梦,是只能从泛黄史册中才能一窥其风采的东西。
百姓更不用多讲,
他们早已连做太平美梦的精力都没有了。
长久的乱世,
让太多的人变得麻木、放纵、愚昧,形如禽兽而不知礼义。
但赵裕却不一样。
他出身的杞国虽然没有厚重的历史,可这并不妨碍它利用新夏信度河的底蕴,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杞国可是正儿八经的夏人后裔,
作为新夏源头的信度河,凭什么不能算成它家的东西?
而弥补了文明上的空缺后,
杞国的武力也让它建设起了一个较为安定、富裕的内部环境。
虽然与东面隋国的战事一直没有停过,
可这跟做丝路生意,主要往来于西海这边的赵家有什么关系呢?
在那位杞国胃口很好的高官对着赵家张开大嘴前,
赵裕并没有受过多少烦恼。
无忧无虑的童年,
顺畅美满的少年,
让他拥有了足够坚定的心性。
面对一些让人感到棘手、胆怯,想要退缩躲避的事,
他很少退缩。
哪怕有好心人为这位年轻人分析了其中利弊,让他“莫谈国事,明哲保身,尊重他人命运”,
赵裕也多眼睛一瞪,震声说道:
“我虽是武将,不喜文学,可人事的道理我怎么会不懂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