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永元十二年(1 / 6)

加入书签

    永元一十二年,

    皇帝在经历了些许的铺垫后,开始推广格物之学。

    世人对此很是惊讶,靠解读经典获得富贵的经学家们,蠢蠢欲动的想要说些反对的话。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

    格物之学只是“技”,而他们所学所知的乃是“道”,二者之间,并没有额外的矛盾与冲突。

    但这这件事情,到底是跟学问有关,跟话语权有关的。

    先前的天子利用自己的智慧与能力,将释经权收为朝廷所有,本就让天下的儒生们感到不满。

    如今天子要在这样的基础上,从上而下,由“道”至“技”的展开新的改变,不免让经学家们担心起自己的未来。

    所以他们想要杠上一杠,试探下皇帝的态度。

    万一还能把释经权撕扯下来一点,重新化为自家的特权呢?

    可惜,

    这样的波澜还没来得及掀起,让漂浮于水面上的船只生出几分荡漾,皇帝的新命令便转移了他们的注意力——

    在前脚宣布,要给太学生们增添几本格物之书后,

    皇帝又下旨,要按照地方人口来确定举孝廉的数量。

    在此之前,

    大汉举孝廉多以郡国为基本,令当地长官各自推举。

    然而九州郡国之中,自有户口多寡之分。

    人口少的郡国举孝廉一名,

    人口多的郡国仍举孝廉一名,

    相较之下,难免有不公平的意味在。

    皇帝为了展示自己的求才之心,同时也为了让天下苦读五经多年的儒生减少对格物的抵抗,便宣布以二十万人为基础,多者多举,少者少举。

    若有郡国人口连二十万的标准都达不到,那便延长推举的时间,改一年一举为两年或者三年一举。

    而对于人口更加稀少的边境之郡,皇帝则更施以宽容,只以十万为基,其余同上。

    虽然总数还是很少,但对比起以前,到底是放宽了一些。

    边境偏远之地更是因皇帝的仁慈,对之称赞连连。

    除此之外,

    皇帝还下令针对各地孝廉、太学生们展开分科考试。

    前者有常规旧制可循,

    毕竟皇帝也不会蠢货,地方推举谁便任用谁。

    在授予孝廉官职之前,考察才学禀性,是必然的道理。

    如今不过是划分的更加细致,考察的更为严格罢了。

    而对太学生们,则是将今汉原本两年一考的制度,改为半年一考,五经格物,不会放过其中一门。

    等其人结束学业之时,朝廷则会根据对方总体成绩,决定是否授官。

    若三次考核不通过,则要除其学籍,遣回家去。

    这让某些凭借家世先祖入学,只想混个学历的学子哀叹连连。

    其中几个认识张衡的,还专门跑到他家中哭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