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隋太子坚(4 / 6)
sp; 甚至在见到继承人如此激烈的情态后,皇帝还有些高兴。
他对儿子说:
“我的作为,足以称得上‘尸位素餐’……想来正是因此,才让我子嗣艰难。”
修道清心的皇帝,膝下也是拥有过几名子嗣的。
在杞隋爆发战争之前,
他已经立下了太子,并挑选了朝野的名臣、学者,为之教导。
等到战后,
皇帝对自己的无能为力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便大方的放权给了十几岁的太子,希望可以帮助他尽快成长,接过国家的重担。
奈何天意摧折,
精心培养的太子很快便因病去世,之后几个年岁较大的皇子,也相继因为各种原因而逝去。
这让皇帝极为悲痛,群臣也不敢轻易议论新太子的事情,生怕刚刚选立,对方便跟自己的兄长们一样,转瞬即逝。
直到面前这位皇子成年,并展现出勃勃的生机,还有十足的精力,才让隋国拥有了新的储君。
“你既有振作的心意,那我也不能阻拦。”
皇帝这样说道,“国家早晚要传到你手里,你会成为一个比我更好的君主。”
“而在这一切实现之前,你去做些实事,做好执掌一个国家的准备吧。”
皇帝为儿子的雄心感到欢喜,却又像担心自己一样,担心年轻的儿子没有经验,变成胡乱指挥内行的外行。
所以,
他想让太子出守一方,用大量的事务,来证明子嗣的才智和能力。
至于朝堂上必然会生出的反对之声?
皇帝是个垂拱自闭的性子,并不会因为外面的声音大,而多有动作。
太子也没有想到,
自己明明是来劝说父亲抖擞精神,用人才革弊政的,结果却被交代了这样的任务。
但太子并没有拒绝。
比起原本的计划,这个任命更符合他的心意。
于是,
隋太子随坚,便打马上任,前往都城德宁附近的县中主持事务。
他询问跟随自己一同前来的老师,治理一县应该做些什么。
老师告诉他,“应该先了解地方的民情,然后再做出具体的应对。”
随坚便想要下令,让人为自己搜集信息。
但他老师又说,“这样不好。”
“这里是直隶之县,纵不如都城繁华富贵,却也有土豪横行。”
“大张旗鼓的去,只怕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随坚听了他的话语,随后安静下来,等到外面的风浪逐渐平息,对他的关注暂时缓和后,才换上便服,走小门而出,要去私访民事。
他对担忧的师长说,“我见史书所记的名臣到任,多有类似的行动。”
“而且一县之民何其之众,若不能亲耳听到他们的声音,我又怎么知晓他们对朝廷的期待,解决积累下的矛盾呢?”
“至于安危,我自幼习武强身,也不用再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