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三四章 大国之战(2 / 3)

加入书签

人不所不能者”,方为“英雄”,“英雄”总是特立独行、曲高和寡……

    阿史那忠受宠若惊,捋着胡子大笑道:“酒后之言,越国公谬赞了!”

    房俊笑吟吟的看着他,这厮有着典型的突厥人外貌,骨骼健硕、身躯魁梧,尤其是一脸大胡子倍添剽悍之气,虽然小腹凸起、久疏战阵,可这一副外表任谁看了都得赞一句“伟男子”,孰料却是中看不中用的银样镴枪头。

    阿史那忠再度领略房俊莫名其妙的眼神:“……”

    你到底笑个甚?!

    张行成捧着茶杯,缓缓道:“谁又不想成为忠于国家、忠于社稷的一代名臣呢?谁心里又没有一番建功立业、青史垂名的梦想呢?然而人在官场、宦海浮沉,大多时候都是身不由己。个人之能力、家族之羁绊、局势之好坏,就好似一张一张巨大的网,将人网在其中、挣脱不得,每走一步都要耗费巨大的力气,再想为国为民、大公无私,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余三人默然,因为这话很有道理。

    很多时候,都是“时势造英雄”,同样一个人,放在不同的环境当中,其选择、作为,很可能也会截然不同。

    英雄不是天生的,奸臣也不全是,只不过身处于那样一个环境当中,心态不同,所以做出了最为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

    历史之上,能够随心所欲、追随本心者,又有几人呢?

    大多数人不过是随波逐流而已。

    忠奸善恶,也并非皆出自于本心……

    几人唏嘘一番,张行成又问:“听闻西域那边局势并不安稳,大食哈里发调兵遣将、意欲再度进犯西域?”

    房俊点点头:“这一战,势不可免。”

    李泰郁闷道:“大食人是闲着难受吗?此前他们那个哈里发御驾亲征,被你打的丢盔弃甲、狼奔豕突,怎地又来?”

    自大唐立国、覆灭突厥之后,东征高句丽虽然功成,但虎头蛇尾,唯有上一次的西域之战算是大获全胜、歼敌无算,正是如此赫赫功勋,使得房俊成为贞观勋臣之后新一代领军人物。

    上一次,穆阿维叶自大马士革出兵,调集二十万大军进犯西域,损失极其惨重,怎地记吃不记打呢?

    房俊悠然喝着茶水,解释道:“这不是大食国想不想打的问题,甚至也不是咱们大唐想不想打,而是两个超级大国的利益有所羁绊的时候,必有一战,国与国之间,要么东风压倒西风、要么西风压倒东风,即便有短暂之和平,也不过是各自在运筹帷幄、积蓄力量而已,战争必然爆发。”

    东方与西方之间因为文化之不同,所产生的进化路径也迥然有异,相对来说,东方儒家文化更为注重“内政”,通过发掘己身之潜力来达到生产力的进步;而西方则恰恰相反,走的是“邻居屯粮我屯枪”的路线,根本无视生产,去抢别人的就好了……

    即便是工业革命发起之后,西方的生产力水平一跃而至东方的十倍、百倍,但是其骨子里的思维模式依然如故。

    毕竟建设哪有抢夺快?

    历史上,大食国便是通过拼命扩张来敛取财富、掠夺人口,以达到稳定统治之目的,当他们扩张的脚步抵达西亚,不可避免的与大唐发生了战争。

    “恒罗斯之战”的表面结果看似大唐战败,但同时也阻止了大食国向东扩张的脚步。

    如今,随着大唐海贸的兴盛,唐船畅行于大洋之上,对大食国的贸易顺差逐年递增,两国之间的利益之争已经不可调和。

    虽然大食国上下未必有人能够通透解释“贸易逆差”,但其国内充斥着大唐生产的商品,瓷器、丝绸、玻璃、竹纸、棉布……而海量的金钱因此流失,导致出现钱荒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