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赵教授要研究海水稻?(1 / 2)

加入书签

一行人踩着泥泞的田埂向前走去。

雨渐渐小了,阳光穿透云层,重新洒在新翻的土地上。

\"就是前面那块地,\"崔县长指着不远处,\"三天前播的种......\"

他的话戛然而止。

所有人都停下了脚步,瞪大眼睛望着眼前的景象——

在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地上,竟然铺着一层嫩绿色的\"地毯\"!

那些刚破土而出的稻苗密密麻麻地排列着,细小的叶片上挂着晶莹的水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林市长像梦游一样走到田边,缓缓蹲下身。

他的手指轻轻触碰一株稻苗,仿佛害怕这会是个易碎的幻觉。

\"这......真的长出来了?\"他的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

赵成海激动地点头:\"千真万确!而且长得比普通水稻还快!李旭说是什么这是早熟品种……这也长的太快了吧,也刚种上......\"

林市长站起身,环顾四周。

在这片曾经被宣判\"死刑\"的土地上,新生命正在倔强地宣告着自己的存在。

远处,几台播种机正在新平整的土地上作业,更远处,已经能看到连绵不绝的绿色幼苗。

\"崔县长,\"林市长的声音突然变得坚定,\"立即成立专项工作组,我亲自任组长。这个项目,必须全力支持!\"

“我回去之后,立刻着手相关工作。”崔县长说道。

回程的车上,林市长一直望着窗外。

雨后的盐碱地散发着潮湿的气息,但那令人窒息的咸腥味似乎淡了许多。

\"小王,记得省里下周要开的农业工作会议吗?\"他突然开口。

\"记得,原定是刘副市长去......\"

\"不,我亲自去。\"林市长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彩,\"我要向省里重点汇报这个项目。\"

车子驶过一片刚播种的田地,林市长看到几个农民模样的人正蹲在田边,小心翼翼地抚摸那些嫩苗。

他们的表情,就像朝圣者见到了神迹。

王秘书顺着市长的目光看去,轻声道:\"要是真能成功,长滩县这些撂荒几十年的盐碱地,可就变成金土地了......\"

林市长没有回答。

但他的眼前,已经浮现出一幅壮观的画卷——十万亩金黄的稻浪在秋风中翻滚,收割机在田间穿梭,粮仓里堆满沉甸甸的谷粒......

这个曾经被认为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正在他的眼前,一点点变成现实。

……

农科院的玻璃温室里,赵爱国教授摘下老花镜,揉了揉发酸的眼睛。

他面前的长桌上堆满了实验数据和研究报告,这是他们团队历时三年培育的新型抗旱小麦的最后一次数据汇总。

\"终于告一段落了......\"他长舒一口气,端起已经凉透的茶喝了一口。

温室的门被轻轻推开,年轻的研究员小林抱着一摞资料走了进来:\"赵老师,抗旱小麦的项目报告我已经整理好了,您要过目吗?\"

赵爱国摆摆手:\"先放着吧。\"

他伸了个懒腰,\"小林啊,最近行业里有什么新动向?说来听听。\"

小林眼睛一亮,立刻放下资料,拉了把椅子坐到赵爱国对面:\"赵老师,您最近忙着结项可能没关注,现在市场上最火的就是丰收农场的大米!\"

\"哦?\"赵爱国来了兴趣,\"丰收农场又有新动作了?\"

去年一年,

丰收农场火遍全国。

从玫瑰精油,到草莓、番茄、人参酒……每一种产品都引起轰动。

正因为如此,

农科院特招李旭为荣誉教授。

也是全国最年轻的一个荣誉教授。

赵爱国还多次邀请李旭去农科院做客。

只是李旭一直没去。

\"对!李旭教授研究出来大米新品种!\"小林兴奋地掏出手机,点开几个新闻报道,\"您看,他们的大米现在卖到1万块钱一斤,还限量供应,想买都得排队摇号!\"

赵爱国接过手机,眯起眼睛看着屏幕上的报道。

标题赫然写着《丰收大米口感超越响水贡米,成为新晋\"米中贵族\"》。

\"1万块一斤?\"赵爱国皱眉,\"这也太夸张了。\"

\"一点都不夸张!\"小林激动地说,\"我有个在美食杂志工作的同学尝过,说那米饭不用配菜,空口吃都香得停不下来!米粒晶莹剔透,嚼劲十足,回甘清甜......\"

赵爱国把手机还给小林,若有所思:\"李旭水平很厉害,就是太贵了。\"

小林压低声音:\"听说他们用的是特殊育种技术,种出来的大米富含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营养价值是普通大米的三倍!\"

赵爱国叹了口气:\"营养价值再高,卖这么贵也失去了粮食的本意。大米终究是老百姓的主食,不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