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星饶暗流(2 / 6)

加入书签

此事已在朝堂之上引得文武百官议论纷纷,陛下与国师亦是高度重视。”他顿了顿,观察了一下陆云峥的神色,继续加重筹码:“而且,下官还听闻,那灵药化形后,并非固定形态,而是如同生灵般可自由行动。这等消息,传播极快,恐怕不止我炎阳国都,便是毗邻的星濑、玄青、石岩三国,此刻也早已得到风声,暗中觊觎者,不知凡几。”

他轻轻叹息一声,语气带着几分无奈与恳切:“正是因此,陛下和国师大人这才命下官火速前来调查,务必要弄清真相,以免此等重宝落入他国之手,或引发不可控的纷争。接下来的时日,我等恐怕就要在这星饶城中多有叨扰,诸多事宜,还需陆城主鼎力支持,行个方便。”说罢,他再次举杯,向陆云峥示意,姿态放得极低。

饮罢,罗昭庭侧身,开始为陆云峥介绍随行的一文一武两名核心下属。他先指向身旁那位面容白净、眼神灵动的文官:“陆城主,这位是宋文,出身京城宋家,乃是宋天御老爷子的嫡孙。这些年来,被家族送入儒家文庙潜心钻研儒家典籍,寒窗二十余载,终是不负所望,得文庙认可,获封‘贤人’头衔。近些年跟随在下左右,协理文书,参赞机要,还算是有些微末成就。京都文士圈中流传颇广的《送君帖》,便是宋文闲暇时所着,文笔清丽,情真意切,颇受好评。”宋文适时起身,向陆云峥及在场众人躬身行礼,举止从容,带着儒家弟子特有的温文尔雅与书卷气。

然而,对于罗昭庭这番关于宋文和儒家文笔的详细介绍,陆云峥内心深处实在是兴味索然,甚至隐隐有些头疼。于他而言,修行界中,儒家势弱已久,除了在山下凡俗王朝的朝堂之上还维系着不小的声望,制定了许多繁琐的礼仪规矩外,在真正的修仙者眼中,实在有些“不堪大用”。那些条条框框的圣贤道理,繁文缛节,与修仙者追求的大道长生、逍遥自在简直背道而驰。修道之人,逆天而行,求得是超脱束缚,证得永恒,何须整日听那些迂腐陈旧的道理,讲那些束缚心性的礼仪规矩?

他看着罗昭庭依旧面带得色,似乎还想就宋文的才华和儒家经典继续引申谈论,心中虽感无奈与不耐,但碍于对方来自京都,位高权重,更与国师延清关系匪浅,自己终究不能失了礼数,也只能强行按捺住性子,面上维持着淡淡的笑容,心中却暗道:“也罢,且忍他一忍,且看这出戏要唱到几时。”

陆云峥兴趣缺缺,目光已开始游移,但他麾下的那三名文臣官吏,以及席间两位本就对经史子集有所涉猎的陆家长老,却对宋文这位来自京都文庙的“贤人”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毕竟,儒家学问虽在厮杀斗法中不占优势,但在治理城池、调理阴阳、教化民众、甚至是揣摩上意、书写奏对等方面,却有着独到之处。更何况,宋文出身京都宋家,又得“贤人”头衔,其本身代表的京都文化圈层和人脉,便是无形的资源。

很快,那三名文臣便主动举杯,与宋文交谈起来。几人从《送君帖》的意境,谈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又引申到近日朝中风闻的一些诗文盛会,一时间竟相谈甚欢,笑语盈盈,颇有几分相见恨晚、引为知己的意味。两位陆家长老也不时插言,讨论几句古籍经典,气氛融洽。然而这一切,在陆云峥眼中,却只觉得是虚掷光阴,远不如一枚能助他突破瓶颈的丹药,或是一门威力强大的神通来得实在。他心中嗤笑:“长生大道在前,不去苦苦追寻,反倒与这些儒家朽木纠缠不清,真是舍本逐末。”不过,他素来不干涉下属的私人交往,此刻也乐得他们吸引罗昭庭一行的注意力,自己则盘算着如何尽快打发走这尊“钦差”,好继续追查楚林和那株“人形灵药”的下落。

陆云峥的目光,不动声色地掠过了谈兴正浓的文官圈子,落在了罗昭庭下手位的那名武将身上。此人身披制式鲜明的亮银铠,铠甲造型凌厉,线条硬朗,正是随行保护罗昭庭的武将蒋熹。他并未像其他武将那般与同僚交谈,只是默然端坐,腰背挺直如松,自有一股沉稳如山岳的气势。

令陆云峥微微侧目的是,蒋熹周身萦绕着一股浓烈而精纯的武夫罡气,这罡气并非内敛,而是如同他这个人一般,带着一股毫不掩饰的锋锐与张扬,隐隐向外扩散。这股罡气之中,不仅蕴含着其常年征战厮杀积攒下的凶厉血煞之气,更与他身上那件银光熠熠的铠甲息息相关。陆云峥眼力毒辣,一眼便认出那铠甲乃是以“夙银”为主材锻造而成。

夙银,此物非同小可。它是一种极其珍稀的金属,质地轻盈却坚逾精钢,对灵力与罡气都有着极佳的传导性与增幅效果,更难得的是具有一定的破法特性。通常,大型的夙银矿脉都被炎阳国皇室直接掌控,严加管制,等闲修士乃至普通武将都难以获得足量份额。这蒋熹能身披一整套品相不凡的夙银铠,其口中所谓的“京都蒋氏”,身为武将世家,果然底蕴深厚,虽不修仙家道法,但在武夫一道上的资源投入,堪称不凡。

仅仅凭借气息感知,陆云峥便能断定,这蒋熹的武夫修为,已然踏入了金身境界,而且绝非初入此境。以其身上那股凝练如汞汞浆的气血与磅礴的罡气来看,恐怕寻常灵婴境界中期的修士,若与之近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