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五章 期待!(求月票)(1 / 3)

加入书签

    武爱国眼下,极度缺乏人才,各方面的人才。

    尤其是管理人才,那真是求贤若渴。

    之所以大张旗鼓的搞农场模式,不是因为农场模式有多先进,而是眼下维持整个体系不垮,最简单也最粗糙的方式了。

    指望几乎全是农村出身的退伍兵,或者刚刚从初中或者高中毕业的知青有管理才能,不是扯谈么?

    知道现在,武爱国除了搞粮食生产还有军队建设之外,做得最多的是什么吗?

    搞培训班!

    农场管理培训,农场规划培训,还有水稻以及木薯等粮食作物的种植培训。

    军队基层指挥培训,实战经验总结培训,还有内务条例以及管理培训等等等等。

    同时还要进行技能培训,木工,铁匠等等传统手艺,还有现代的机械维修和保养,汽车和摩托车驾驶等等方面的培训都不能少。

    为了不让容易冲动的知青乱来,还要开设文化课以及历史课,还有政,治课的学习。

    特么的,武爱国当老师当得脚不沾地!

    一边培训,一边根据实际情况,还有自己的经验编写培训手册。

    也幸好,缅国因为针对华人的事儿,此时正心虚着呢,暂时还没有心思和精力来找武爱国的麻烦。

    大量缅国华人的加盟,倒是让武爱国的培训班,不再如刚开始那般缺少培训老师了。

    只是,缅国华人接受的教育,和国内毕竟大有不同,有些培训课,武爱国是绝对不会让他们插手的。

    当然,大规模的培训和实践课程,不停的人员流动,倒是叫武爱国对手下地盘和团队,有了最基本的控制力。

    起码,在针对手下骨干的大培训没有结束之前,想要出现大的山头都不可能。

    事实上,从红星农场出来的退伍兵和知青,明显比其它农场出来的知青表现更好一些。

    倒不是别的原因!

    而是在红星农场,他们熟悉并且适应了使用各种农业工具参与田地耕种。

    武爱国辖下地盘里的农场,大量使用木制简易农业工具甚至是农业机械,他们上手自然很快。

    其余农场出来的知青,连人工种植粮食以及田间劳动都还没彻底熟悉,表现自然就差强人意了。

    只能说,一个好的环境真的很重要!

    好在,这样忙得脚不沾地的日子,即将结束。

    只要和国内谈妥,立即就能要求大量的人员支助!

    到时候,他就能彻底的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经营地盘,顺便等待扩张时机。

    ……

    武爱党和武爱红兄妹,从来都没有走过这么远的路。

    又是坐火车又是坐轮船,坐了班车还骑了驮马。

    不仅如此,还有不短的步行路程!

    说起来也是尴尬,武爱党郁闷发现,自己的体力和耐力,竟然还比不得小了三岁的小妹。

    当然了,他的表现比同行的其他知青,倒是要好不少。鼓楼修理厂的临时培训班,也是有体育课程的。

    加上吃得饱又有油水,身体素质其实还是挺不错的。

&nb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