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海桐兄珍重(1 / 2)

加入书签

格尔木这一关通,虽然有些草率,但也在张海桐意料之中。

张家这么多年又吃苦又流血,为的就是今天不憋屈。

他很喜欢郭华的作风。

汪菅一行人在中国境内,其实都是黑户。

黑户有黑户的好处。

如果户籍信息录入户籍系统,犯了事很容易被查到,也不方便汪家人私底下干脏活。

就像很多张家人,其实也是黑户。

当然门道多的,会办一个用于日常生活的真户籍。

这个户籍的信息都是真的,只是对于户籍拥有者来说是假的。

有的张家人或者汪家人会选择直接用自己的族名。

这种一般是威胁不大,经常需要执行明面任务的人使用。

目前张家基本没人用族名行走。

用真名的情况大多出现在封建时代。

没办法,过于离谱的年纪和同样离谱的面容出了社会认知。

因此使用真名行走的大多是汪家人。

何况这个世界姓汪的只多不少,人家就算连名带姓叫汪汪汪,也把不准他就是敌人啊。

不过格尔木疗养院属于违法项目,因此汪菅被抓了之后,大概率会咬死了自己是境外偷渡。

比如早年在越南或者缅甸生活,给自己扣一个外籍的帽子。

这样后面的事就好办了。

无论汪家选择赎人还是如何,都方便操作。

这桩事能成,郭华只是牵头人。

否则他没胆子凭空捏造这么大的罪名。

张家虽然在民族存亡之际出了力,但也是求回报的。

明面上留了两家的姓氏。

一个是“华侨张家”

,一个是“厦门董家”

华侨身份落户于马来西亚。

明朝末年逃往南洋,后来在马来西亚扎根,家族世代经商。

主要经营橡胶产业。

厦门董家不必追求。

民国时期迹的本土家族,清代就已经小有名气。

家里做海上贸易,曾经在马六甲颇具威名。

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

这样如果真有事,他们求助的机会可以多几次。

就像在银行存钱,不同的钱存在不同的卡里一样。

用的时候直接刷就行。

至于香港张家,就不需要太显眼了。

在建国之前,张家暗地里操作了很多次,洗白了许多身份给香港张家打掩护。

张海桐亲眼见过香港那些人洗信息的手段,简直比洗钱还夸张。

……

回到郭华的住所,他将那把枪亲手交还。

郭老爷子问他要不要再待几天。

张海桐拒绝了。

“我继续留在这里,对你没好处。

事情办完,我就该走了。

如果有人问起,记住,对你而言,只是上级下达的任务。

他们就是间谍。”

郭华叹气。

“我总有种感觉。

此处一别,或许我们将不再见了。”

“我们这样的人,不再见对你而言是好事。”

张海桐说:“你想变成张启山那样吗?”

郭华摇头。

“苦过来了,身份地位也都有了。

做好组织分配的工作,好好为人民服务,安全圆满的退休,于我而言是最好的生活。”

“要是我出事,我夫人就没人照顾了。”

两人相视一笑。

郭华将那套65式军装留给了张海桐,说是当个纪念。

二人别于青海,郭华难得文艺一次,说:“海桐兄,保重。”

张海桐站在门边,说:“珍重。”

而后拉上了郭华办公室的门。

自此,二人别过。

……

小张们离开格尔木范围后,便弃车而走。

两个伤患分别和另一个小张组队离开。

其他小张各自单独行动,并约定在不丹集合。

而后应该会想办法回到香港。

下车前他们互相卸掉易容,再转身就是互相不认识的陌生人。

而此时的族长,还在处理各种奇闻异事的路上。

……

北京的风刮的人脸刺痛。

张启山不想出门,偏偏二月红是个难请的主儿。

没办法,还是只能自己妥协。

两人在房间里下棋,天光顺着嵌着玻璃的板棂窗落在棋盘上,将屋子里冷峻的装饰染上几分暖意。

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女人站在一旁添茶。

她穿着白底蓝花旗袍,头用一根碧绿长簪盘子的整整齐齐。

整个人白的如同釉质最好的白瓷,旗袍上的蓝色花纹仿佛青花瓷上的纹路。

姑娘气质淡雅,看起来十分安静。

眼波流转之间宛如静水流淌,一举一动间自有风雅。

二月红喊她:“小青花,之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