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烟锁池塘柳(2 / 3)

加入书签

,对得妙!当为今日第一!”

满朝文武,无不为陈锋的急才与巧思所折服。秦元等一众武将,虽不懂对联平仄,但也听得出皇帝的赞赏,一个个与有荣焉,纷纷露出得意的笑容。

陈锋初露锋芒,已然压过全场。

对联过后,皇帝兴致不减。他目光转向右侧的武将队列,似乎想起了什么,沉声道:“对联虽巧,终是文戏。”

“朕常思边关将士之苦,戍守边陲,沐风栉雨,与明月为伴。今日,便以‘边关月’为题,命尔等即兴赋诗一首,以抒胸臆。”

此题一出,卢子瑜的眼睛亮了。对联非他所长,但诗词,他自负不输于任何人!这是他挽回颜面的绝佳机会!

他深吸一口气,整理思绪,第一个出列,对着皇帝深施一礼,朗声吟诵道:

“玉门关外沙如雪,孤城月下笛声咽。征人倚剑望乡关,不知闺中梦几年。”

他作的诗,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极尽渲染边关的苍凉、月色的清冷,以及将士们背井离乡、思念亲人的哀愁之情。诗句凄美动人,催人泪下。

不少文官听后,暗暗点头。御史中丞王秉德更是低声对身旁的兵部侍郎张显道:“卢公子此诗,深得边塞诗之韵味,凄婉动人,文采斐然啊。”张显点头附和:“确是如此,闻之令人鼻酸。”

皇帝听了,也只是淡淡地点了点头,脸上看不出喜怒。

薛文瀚也作了一首:“戍楼刁斗催寒月,漠漠黄沙暗雪山。泪尽胡天归无计,夜夜孤光映刀环。”诗意悲凉,满是无奈与哀怨。

接着,赵景行也出列吟道:“黑山北望天无际,霜重风寒夜气森。一轮明月照铁衣,三军枕戈待天明。”他的诗,少了几分哀怨,多了几分肃杀与责任,格局比卢子瑜高了一筹。

裴宽则想了许久,才有些紧张地吟道:“陇月低悬戍角悲,风沙磨尽铁衣辉。将军帐内歌舞暖,士卒壕中饥寒催。朱门酒肉臭犹溢,边关白骨无人收!安得壮士挽天河,洗净烽烟照九州?”

诗句直白,甚至有些尖锐!揭露了边关将士待遇不公的现实,表达了强烈的悲悯与渴望和平的愿望。此诗一出,文官们面面相觑,武将们则神色复杂。

轮到陈锋。

他并未立刻吟诗,而是立于殿中,身姿如松柏般挺拔,目光仿佛穿透了巍峨的殿宇,投向了那遥远而辽阔的北境疆场。

他沉默了片刻,那股沉静的气度,反而让所有人的心都提了起来。

忽然,他抬头,望向龙椅上的皇帝,沉声问道,又似是自问:“敢问陛下,敢问诸位大臣将军,边关之月,当真只有凄凉哀怨、徒照离人泪吗?”

众人一愣。

不等众人回答,他已然开口: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两句一出,一股苍凉雄浑的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仿佛千年的月光,照耀着千年的关隘,见证着无数征人一去不返的悲壮!

满殿皆寂!

然而,陈锋语调陡然拔高,由苍凉转为激昂,如同战鼓擂响: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最后两句,石破天惊!一股冲天的豪气与无比的自信,悍然爆发出来!那边关之月,不再是凄冷的象征,而是照耀着英雄、见证着胜利、凝聚着无尽豪情的战旗!

这哪里是哀怨?这分明是睥睨天下的壮志!是对于强大国防和杰出将领的深切呼唤!是对于胜利最坚定的信念!

如果说卢子瑜的诗是“小我”的悲戚,赵景行的诗是“守成”的坚毅,那陈锋这首诗,便是“大我”的豪壮与自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一起笔,便将时空拉伸到千载之上,气魄雄浑!

“万里长征人未还”,道尽了战争的残酷、牺牲的悲壮,却无半分哀怨,只有一种苍凉的、令人肃然起敬的悲壮!

而最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更是将全诗的意境,从悲壮的现实,陡然拔高到了对胜利的渴望、对强盛的自信!

这是一种何等强大的自信!何等磅礴的气魄!

大殿之上,鸦雀无声!

秦元、宁修等一众武将,更是听得热血沸腾,双目放光,呼吸都变得粗重起来!他们仿佛看到了连绵的关山,看到了冰冷的明月,看到了无数埋骨沙场的同袍!更仿佛听到了发自肺腑的、最强的呐喊!

这才是他们心中真正的边塞诗!这才是他们想说却说不出的心声!

龙椅之上,乾帝萧景贞猛地站起身,情绪激动难以自抑!

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也曾梦想着拥有卫青、霍去病那样的不世名将,为大乾开疆拓土,彻底扫平北元之患,建立不世之功业!

他指着殿下的陈锋,龙目之中异彩连连,抚掌大赞道:“好诗!好一个‘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此诗,道尽了边关将士的忠勇与豪情!朕若有此等飞将,何愁胡虏不平!陈锋,你这首诗,当为今日第一!”

然而,就在这君臣同赞,气氛热烈之时,一个不和谐的声音,突兀地响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