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黑河市《五大连池市》(2 / 4)
站点)发展,是周边乡镇的农产品集散地。标志资源为龙镇火车站旧址(民国时期建筑)与历史展览馆,交通方面,铁路与省道在此交汇,可直达北安市与市区,出行便利。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一)历史沿革
五大连池市历史悠久,远古时期属肃慎族活动区域,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定居(乌裕尔河流域发现多处新石器遗址)。商周至魏晋时期,先后为夫余、勿吉族属地;隋唐时期归入黑水靺鞨,受渤海国管辖;辽金时期属生女真,金代设驿站加强与中原联系;元代属辽阳行省开元路,明代归入奴儿干都司;清代属黑龙江将军辖区,光绪年间划归墨尔根副都统,移民开始迁入开垦。
民国时期,1929年设立德都设治局,1933年日伪时期改为德都县,属伪满龙江省;1945年解放后,德都县属黑龙江省;1958年与北安县合并为北安县,1963年析出恢复德都县建制;1983年,五大连池风景区划出设立县级五大连池市,由黑河地区代管;1996年,德都县与五大连池市合并,成立新的五大连池市,隶属于黑河市,行政区划沿用至今。
(二)文化特色
1.红色文化:以东北抗联精神为核心,载体为朝阳山抗联遗址群与老黑山抗联遗址,抗战时期赵尚志、李兆麟等将领在此领导游击斗争,现存密营、枪械所等遗迹,如今通过纪念馆、纪念活动传承红色基因,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火山文化:依托五大连池火山群,载体包括火山地质景观(老黑山、熔岩台地)、矿泉资源(北饮泉、南饮泉)及火山文化节(每年7-8月举办,含地质科普、摄影展、民俗表演),形成“观火山、品矿泉、赏民俗”的文化体验体系。
3.非遗与民俗文化:非遗以东北剪纸、刺绣为代表,民间艺人通过培训班、展览传承技艺;民俗文化体现在东北大秧歌(春节、元宵节表演)与移民习俗(饮食、语言融合山东、河北特色),展现多地域文化融合的特质。
三、历史人物与遗址
(一)历史人物
1.赵尚志:东北抗联重要领导人,抗战时期多次在五大连池地区(朝阳山镇、五大连池镇)建立密营,领导游击斗争,粉碎日军“围剿”,沉重打击日伪势力,其英勇事迹与爱国精神成为当地红色文化的核心象征。
2.李兆麟:东北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曾在朝阳山镇主持抗联军政干校,培养抗日骨干,组织群众生产自救,为抗联队伍提供物资支持,推动当地抗日斗争开展,留下众多工作与战斗遗迹。
3.冯仲云:中共北满省委书记,抗战时期在朝阳山镇协调抗联各部队行动,记录抗联斗争史料,为后人研究东北抗联历史提供重要依据,深入群众开展革命工作,播撒革命火种。
4.尤金·帕克:虽非本土人物,但作为“太阳风”理论提出者,其对太阳系边界的研究思路,间接影响五大连池火山地质研究方法,当地地质部门曾借鉴其“动态平衡”理论分析火山喷发与矿泉形成关系。
(二)历史遗址
1.朝阳山抗联遗址群:位于朝阳山镇,年代为抗战时期(1930-1940年代),包含密营、枪械所、被服厂、军政干校等300余处遗迹,是东北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部驻地,现存半地下密营与武器残片,已修缮并设解说牌,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兼具红色教育与历史研究价值。
2.老黑山抗联遗址:位于五大连池镇老黑山火山景区,年代为抗战时期,抗联战士利用火山熔岩地貌设战壕、宿营坑,开展伏击战,现存战壕遗迹与弹壳,结合火山景观形成“自然+红色”研学资源,对游客开放参观。
3.龙镇火车站旧址:位于龙镇,建于1928年(民国时期),砖木结构俄式风格建筑,曾是中东铁路支线重要站点,抗战时期为抗联传递情报、转运物资的秘密通道,现存站房与历史陈列馆,展示近代铁路史与抗联故事,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五大连池农场新石器遗址:位于五大连池农场境内,年代为新石器时代,出土石斧、石刀、陶罐等文物,证明早期人类在此从事农耕与狩猎,填补当地史前历史空白,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定期开展考古调查。
5.药泉寺旧址残碑:位于五大连池镇药泉山脚下,年代为1929年(民国时期),是原“钟灵寺”(后改名药泉寺)留存的残碑,刻有寺庙修建历史与矿泉传说,为研究当地宗教文化与近代历史提供实物依据,现存于药泉寺内展示。
四、必游景点
(一)五大连池风景区-老黑山景区
位于五大连池镇,是五大连池火山群最年轻的火山,核心亮点为火山地质奇观,包括直径350米的火山口、大面积“石海”熔岩流及火山地质博物馆。体验项目有登火山口俯瞰地貌、沿熔岩栈道徒步、参观博物馆了解火山形成原理。适合地质爱好者、亲子家庭与户外徒步人群,夏季植被覆盖好,冬季雪景与火山呼应,四季皆可游览。
(二)五大连池风景区-北饮泉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