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朔州市《平鲁区》(2 / 5)

加入书签

12.榆岭乡:煤炭资源丰富,是平鲁区的重要煤炭生产基地之一。在发展煤炭产业的同时,榆岭乡也在积极推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通过引进先进的煤炭开采技术和设备,提高煤炭开采效率和安全性。同时,榆岭乡还利用废弃的矿区土地,发展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历史溯源与文化脉络

平鲁区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

夏商西汉时期,平鲁属中陵,新朝王莽时改称遮害,东汉复称中陵,建武二十七年(51年)属定襄郡。建安二十年(215年)中陵随定襄郡西徙,隶新兴郡。武灵王破林胡、楼烦之后,此地属赵国雁门郡所辖。

秦代,这里称武州塞地,隶属雁门郡。

西汉时仍属中陵,历经新朝和东汉的变革。

北魏时期,平鲁为畿内地,太和十七年(493年)迁都洛阳后,改由桓州管辖。北齐、北周时,并入朔州,为广安郡辖。

隋代,是鄯阳地,属马邑郡辖。

唐代,置保大栅,会昌三年(843年),为回鹘降人居住。

辽代,为朔、武二州北境,宁边州的东境。金代,归鄯阳地。

元代,割其半入武州。

明初,称老军营,屯军驻防。成化十七年(1481年)设平虏卫,属山西行都司,驻大同府(大同市)。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设井坪所(今井坪镇)。

清雍正三年(1725年)平虏卫改为平鲁县,隶属朔平府。

民国三年(1914年),平鲁县隶属山西雁门道,1928年直属山西省。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日军入侵后,平鲁城、井坪镇沦陷,大部分地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成为革命根据地。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划为清平县、右平县、山朔县。民国三十年(1941年),又改为平鲁县、右南县、山朔县。此后,归属情况历经变化。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恢复平鲁县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平鲁县归察哈尔省。1951年县驻地由平鲁城迁驻井坪镇。1952年,撤销察哈尔省,平鲁归属山西省雁北专署。1958年,雁北专区与忻州专区合并,设立晋北专署,平朔两县合并称朔县。1961年4月,撤销晋北专署、复设雁北专署,平、朔分治,恢复平鲁县,县署仍驻井坪镇。1988年,平鲁撤县设区,归朔州市管辖。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平鲁区深受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双重影响,形成了独特而多元的文化脉络。中原文化的儒雅与北方游牧文化的豪放在这里相互交融,产生了包容并蓄的地域文化。这里的文化不仅体现在古老的建筑、传统的手工艺上,还融入在当地的民俗风情、民间艺术之中。如威风锣鼓、秧歌等民间艺术形式,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是平鲁区人民智慧的结晶。

三、历史名人

1.尉迟恭:唐朝名将,名恭,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州平鲁区)人。尉迟恭一生戎马倥偬,为唐朝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他随唐太宗李世民南征北战,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夺取皇位。尉迟恭武艺高强,勇猛善战,其使用的武器是丈八蛇矛和双鞭,传说他曾单鞭救主,在战场上威名远扬。他还被后世尊为门神,其形象常被绘制在门板上,以驱邪避灾,祈求平安。在平鲁区,与尉迟恭相关的历史遗迹和传说众多,如国公庙等,承载着人们对他的敬仰和怀念,也是平鲁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李林:着名抗日民族女英雄,福建尤溪人,出生于侨乡集美。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李林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奔赴抗日前线,来到山西雁北地区,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她在平鲁区一带领导抗日武装斗争,组织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与日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战斗。李林作战英勇,多次带领部队与日军激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1940年4月,在一次反“围剿”战斗中,李林为了掩护机关和群众突围,不顾怀有身孕,毅然率骑兵连勇猛冲杀,吸引了大量日军。在战斗中,她身中数弹,仍顽强抵抗,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4岁。李林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着无数平鲁区人民,她成为了平鲁区乃至全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四、必游景点

1.凤凰古城:又名“凤凰城”,距今已有530多年的历史。相传选址修筑城垣时,北固山顶落下一只凤凰,人们视为吉祥之兆,故称之为凤凰城。凤凰城北依北固山,当地人称“老平鲁”。历史上,这里是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门户,北控大漠,据守西口古道,南接雁门紫塞,扞卫北方疆土,战略位置尤为重要。古城由明朝中叶的卫所转变为清代的县治所在,北固山也成为明清两代传统神道文化建筑的聚集区。如今,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古老的城墙、庙宇、民居等建筑,感受历史的韵味,还能品尝到当地的特色美食,体验浓郁的民俗风情。

2.乌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