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保定市《蠡县》(2 / 5)
了朝代的兴衰更替、民族的融合交流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变迁。
1994年12月,蠡县划入保定市管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开启了与保定市协同发展的新篇章,不断融入区域发展的大格局,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必游景点
1.大百尺遗址:位于大百尺村东北100米处,是一处令人瞩目的仰韶文化遗址。遗址呈不规则圆形高台,高约2.5米,周围耕地散落着大量碎陶片和砖瓦。在遗址的发掘过程中,出土了石器、骨器、蚌器、角器以及不同形状、质地、颜色的陶片等珍贵文物。这里不仅有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还发掘出龙山文化的磨光黑陶,以及战国、秦汉时期的陶井及铜箭头。这些文物跨越了多个历史时期,为研究古代文明的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线索。如今,大百尺遗址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吸引着众多考古学家、历史爱好者前来探寻古代文明的奥秘。
2.齐盖墓:坐落于南庄镇屯里村东南500米处,是西汉时期的古墓。封土高约3米,呈方形,边长40米,庄严肃穆。距墓东南200米处原有祭祀齐盖的祠宇,虽现已不存,但仍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的祭祀盛况。齐盖,字副世,汉平帝时因安边立功,被拜为北平大将军,先后被封为险渎侯、关内侯兼河北道事。据清《蠡县志》卷九艺文篇记载,有齐盖庙碑文,为唐韩凝撰文。齐盖墓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对于研究西汉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以及丧葬制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2001年2月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3.影三郎:位于郑村村北约1000米处,是东汉时期的古墓群。占地面积7077平方米,共有墓4座,其中3座呈等边三角形排列,1座位于中间被包围,从远处观看,只能看见3座,故而得名“影三郎”。清《蠡县志》古迹篇记载:“近看四陵相依,远观惟见其三”,形象地描绘了影三郎的独特布局。影三郎四周距主墓群约80米处分别有四座小墓群,虽部分已难寻痕迹,但东侧仍留有长方形高台。这座古墓群不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1982年7月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吸引着人们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4.大宋台:在大宋村东南100米处,是东汉时期的单体墓。墓封土高11米,呈圆形,占地面积3782平方米,气势恢宏。元至元年间,在台顶修建了清凉寺,明万历、正德年间均有修缮。相传此墓为汉代公主“丹珠”之墓,为这座古老的墓葬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大宋台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是研究东汉时期墓葬文化和宗教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1982年7月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感受历史的厚重。
5.李恕谷墓:位于留史镇西曹佐村北500米处,是明末清初思想家、教育家李恕谷的安息之地。墓封土高1.6米,呈圆形,东西长3.5米,南北宽3.5米,墓南侧建有砖砌碑楼一座,顶为歇山式瓦顶,内竖白石碑一通,碑阳刻“皇清大儒李恕谷先生之墓”“咸丰十年岁次庚申仲夏”。墓两侧放置“李恕谷先生故里”“恕谷先生后裔”两通白色石碑,整座墓地被树木环抱,显得清幽宁静。李恕谷与其师颜元合创“颜李学派”,对后世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李恕谷墓对于研究“颜李学派”以及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具有重要意义,2001年2月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四、民俗风情
1.民间花会:蠡县的民间花会历史悠久,始于明末清初,以形式多样、人数众多而闻名。主要有狮子舞、高跷、龙灯、旱船、幢幡、太平车、跑驴、竹马会、秧歌、二鬼摔跤、猪八戒背媳妇、武术等表演形式。每逢春节、正月十五等传统节日,民间花会便热闹登场,成为人们庆祝节日的重要方式。送子参军、婚丧嫁娶、开业庆典、大型会议等场合,也常常能看到民间花会的身影,它们为这些活动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氛围。从1983年起,县政府每年正月十二都会组织大型民间花会进城表演,参与表演的人数多达6000余人次,场面十分壮观。其中,中埝村娱乐会最具地方特色,其前身叫“摆着会”,会员出会参加祭祀活动自带干粮,纯为自娱自乐。主要花会节目有大鼓、中幡、狮子、旱船、竹马、高跷、杠枪等,会员遍布全村。这里的舞中幡技艺精湛,可追溯到清末名震京华的天桥艺人王小辫,其祖籍便是中埝村,中幡的舞技一直在本家传承,表演上乘者有王老冲,其绝活有“灌顶”“秦琼背剑”“二郎担山”“童子拜观”“老虎挠尾”等,中幡条幅书:“中集祥云一方康泰,幡招瑞气四季平安”,此幡目前保留完整。
2.民间音乐:蠡县的民间音乐同样历史悠久,明末清初就有记载,多以民间小调为主,寺院音乐为辅。清中期,地方戏曲传入蠡县,音乐形式得到较大改进和突破,音乐曲牌与大鼓队、歌咏队、剧团、剧社、文艺宣传队相结合,吹歌队与打击乐也融为一体,使民间小调和寺院音乐古为今用,发挥了重要作用。民间器乐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演奏组织有音乐会、吹歌班、同乐会、大鼓队、军乐队等,演奏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