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保定市《易县》(5 / 8)

加入书签

量铁器、骨器和陶器等文物可以看出,当时燕国的手工业已经相当发达。居民区则分布在东城的南部和西部,房屋建筑密集,街道纵横交错,展现出当时城市生活的繁荣景象。

西城为郭城,是为加强东城的防御而修建的。城垣高大宽厚,设有城门和了望台等防御设施。在燕下都遗址的发掘过程中,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如青铜器、玉器、陶器、铁器等。其中,以透雕龙凤纹铜铺首、成组的编钟等文物最为着名,这些文物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为研究战国时期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二)紫荆关遗址

紫荆关是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位于易县西北45公里的紫荆岭上,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紫荆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之险,与居庸关、倒马关合称为“内三关”。

紫荆关关城依山傍水,地势险要。关城周长约4公里,设有城门9座,其中以南北二门最为重要。南门称“南天门”,门额上刻有“畿南第一雄关”字样,城楼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北门称“拒马门”,因拒马河从关前流过而得名。关城内还保存有许多古代建筑和军事设施,如城墙、敌楼、烽火台等。城墙高大厚实,用条石和青砖砌成,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侵蚀,依然坚固如初。敌楼和烽火台分布在关城周围的山顶上,用于了望和传递军情。

在历史上,紫荆关曾发生过多次重要的战争。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元太祖成吉思汗攻打紫荆关,与金兵在此展开激烈战斗;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部进犯,英宗亲征在土木堡被俘后,瓦剌军曾试图攻破紫荆关直逼北京。这些历史事件都为紫荆关增添了浓厚的历史色彩,也使其成为研究古代军事战略和战争历史的重要遗址。

(三)战国影视城

战国影视城位于易县北福地村,是为拍摄历史巨片《荆轲刺秦王》而建,后又成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楚霸王》等众多影视作品的拍摄场地。影视城占地面积广阔,总建筑面积达17万平方米,主要包括外城区、内城区和秦城区三部分。

外城区主要是一些仿古建筑群,包括燕国的市井街道、商铺、民居等,生动地再现了战国时期燕国的城市风貌和生活场景。街道上店铺林立,酒旗飘扬,行人熙熙攘攘,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内城区是影视城的核心区域,主要是燕国的宫殿建筑群,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气势恢宏,展现了战国时期皇家建筑的特色。秦城区则按照秦朝的建筑风格建造,有高大的城墙、雄伟的宫殿和宽阔的街道,为拍摄秦朝相关的影视作品提供了逼真的场景。

战国影视城不仅是影视拍摄的重要基地,也是一个集旅游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旅游景区。游客在这里可以参观影视拍摄场地,了解影视拍摄的幕后故事,还可以穿上古装,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体验古代生活的乐趣。同时,影视城还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民俗表演,如古代礼仪展示、传统手工艺制作等,让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民俗风情

(一)摆字龙灯

摆字龙灯是易县独有的民间艺术形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摆字龙灯以龙为主要形象,龙身由多个灯箱组成,每个灯箱内装有蜡烛或灯泡,夜晚点亮后,龙身光彩夺目,十分壮观。

摆字龙灯的独特之处在于,舞龙者通过巧妙的编排和配合,能够用龙身摆出各种汉字和图案。表演时,龙在锣鼓声中上下翻腾,时而盘旋飞舞,时而摆成“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等吉祥字样,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摆字龙灯的表演不仅需要舞龙者具备高超的技巧,还需要团队之间的密切配合,是一项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性的民俗活动。

(二)易水砚制作技艺

易水砚是中国着名的古砚之一,因产于易水河畔而得名。易水砚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始于战国,盛于唐宋,历经千年传承,至今仍保持着独特的制作工艺。

易水砚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主要包括选料、设计、雕刻、打磨等多个环节。选料是制作易水砚的关键,工匠们要在易水河畔的岩石中挑选质地细腻、温润如玉、易发墨的石料。设计则需要根据石料的形状、纹理和特点,构思出砚台的造型和图案。雕刻是易水砚制作的核心环节,工匠们运用各种雕刻工具,采用浮雕、透雕、阴雕等多种雕刻技法,在砚台上雕刻出精美的图案,如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等。最后经过打磨、上蜡等工序,一块精美的易水砚就制作完成了。

易水砚制作技艺不仅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每一方易水砚都凝聚着工匠们的智慧和心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如今,易水砚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三)满族寸跷

满族寸跷是易县凌云册满族回族乡特有的民间舞蹈形式,起源于满族早期的狩猎和生活习俗。寸跷表演时,演员们脚踩特制的木跷,高度约为10-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