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邢台市《威县》(3 / 6)

加入书签

的生活和旅游环境。

(十四)张营乡

张营乡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设施农业种植模式,建设蔬菜大棚、水果温室等。种植的蔬菜、水果品质优良,市场供不应求。张营乡还积极发展农村电商,建设电商服务站,培训农民电商技能,通过网络平台将本地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文化建设方面,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建设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文化广场成为村民开展文体活动的场所,农家书屋为村民提供学习知识的平台。同时,注重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举办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增强村民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威县的历史可追溯至大禹治水时期,鲧堤遗址便是重要见证。鲧堤在威县境内长度约20公里,历经数千年风雨侵蚀,至今仍保留大致规模,堤高约7米,宽达15米。从残留形态可窥见当年先民筑堤防洪、改造自然的艰辛与智慧。西周时期,威县地域属邢国;战国时归赵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此地属巨鹿郡。西汉后期,汉平帝封宗亲刘如意为广宗王,设广宗国,威县地属之。东汉初期设经县,属安平国。此后历经朝代变迁,行政区划不断调整。隋初在经县废址设经城县,后分置府城县,属贝州。公元601年,因避太子杨广名讳,广宗县改名宗城县,此时威县地为经城、府城、宗城三县之地,隶贝州。唐朝初年,在宗城县设宗州,三县归属宗州。宋初,宗城、经城二县属河北东路大名府。1073年,经城县降为镇,并入宗城县,威县境成为大名府宗城地。金代,宗城县属河北西路洺州。元太宗六年,宗城县并入洺水县,仍属洺州。1247年,洺水县遥隶邢洺路威州。元中统三年(1262年),邢州升为顺德府,威州属之,后又改属广平路。明洪武二年四月,威州降为县,始称威县,属广平府,此名称沿用至今。清代,威县属直隶省广平府。民国初年,沿袭清制,后历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先后属冀南道观察使、直隶大名道、河北省等。1937年威县沦陷后,出现抗日政府、国民党政府、日伪政府并存局面。1945年6月,威县解放,周边县在境内的“插花地”划归威县,属冀南行署四专区。1949年8月,属邢台专区。此后,虽有部分行政区划变动,但威县基本格局稳定,逐步发展至今。

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威县孕育出灿烂文化。这里走出宋朝名相范质、明朝兵部尚书贾待问等历史名人。同时,威县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冀南党、政、军机关曾在威县驻扎长达7年之久。现存的冀南区委、行署和129师指挥部、冀南报社、冀南书店、宏济医院等革命遗址,见证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此外,还走出中国改革开放先驱之一任仲夷、中国核工业奠基人之一刘杰、着名诗人王亚平等名人。威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威县乱弹、梨花大鼓、威县梅花拳三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威县乱弹唱腔独特,表演形式丰富;梨花大鼓旋律优美,说唱生动;威县梅花拳刚柔并济,兼具武术与文化内涵。土布纺织工艺、十字八方拳两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土布纺织通过口授家传,在威县广为普及,产品质朴耐用。书画艺术在威县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使其获“中国民间特色艺术之乡”称号。义和拳议事厅位于威县固献乡沙柳寨村内,是赵三多等义和拳首领计议军机大事的重要场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证义和团运动兴起,在近代中国农民运动中占据重要地位。

四、旅游景点与景观

(一)历史文化景点

1.威县历史博物馆:系统展示威县历史变迁,展品涵盖从远古石器到近现代文物。通过场景复原、多媒体展示等方式,生动呈现威县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是了解威县历史的重要窗口。

2.普济禅寺:历史悠久的佛教寺院,建筑风格古朴庄重。寺内殿堂建筑保存完好,佛像雕刻精美,香火常年不断。寺内环境清幽,古树参天,漫步其中,能感受佛教文化的宁静与庄严,是信徒朝拜和游客参观的好去处。

3.威县文庙:古代祭祀孔子和推广儒家文化的场所,建筑布局严谨,具有典型的古代庙宇建筑风格。虽历经岁月,部分建筑仍保留原有风貌,对于研究古代教育制度和建筑艺术具有重要价值。

4.赵庄天主堂:融合西方教堂建筑与当地特色的宗教建筑,外观宏伟,内部装饰精美。其建筑风格独特,反映了西方宗教文化在威县的传播与融合,是建筑艺术和宗教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

5.鲧堤遗址:前文已详细介绍,作为上古遗迹,承载着远古先民的智慧与历史记忆,吸引众多历史爱好者和游客探寻古代治水文化和先民生活痕迹。

6.王亚平故居:展示我国着名女航天员王亚平成长历程的场所,通过陈列她生活过的物品、学习资料和成长照片等,展现她从普通女孩成长为优秀航天员的奋斗之路,激励人们追求梦想。

7.定陵古迹:具有一定历史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