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邢台市《宁晋县》(4 / 6)

加入书签

朝时,廮陶县先属赵州,武德五年(622年)属栾州,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分全国为十道,廮陶县属河北道赵州;天宝元年(742年),为避“廮陶”谐音“应逃”不祥,取“安宁晋福”之意,改称宁晋,属河北道赵州;大历十二年(777年),恒州、定州两地大地震,宁晋、束鹿地面开裂,泥沙和石头随水流出,冲坏房屋,数百人伤亡。五代时,置河北路,宁晋属河北路赵州。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河北路分为东、西两路,赵州属河北西路,宁晋县随属;大观三年(1109年),赵州改称庆源节度,宁晋属之;宣和元年(1119年),赵州改为河北西路庆源府,宁晋属之。金代天会七年(1129年),庆源府复称赵州;天德三年(1151年),赵州改称沃州,宁晋属之。元朝时,沃州复名赵州,属真定路;太宗六年(1234年),废赵州,置永安州,宁晋属之;太宗七年(1235年),废永安州,复名赵州,宁晋属之;元大统年间(1333-1335年),整修南宫-新河-宁晋-赵县-栾城驿路100千米,汇入真定路,境内设在城总铺(县治西)、鱼台铺、东汪铺、艾(辛)庄铺、黄退铺、换马店铺。

明洪武二年(1369年),宁晋县属直隶中书省真定路赵州。后改中书省为京师,改路为府,宁晋属京师赵州(今正定)。在明朝时期,宁晋县的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发展,境内的集市贸易日益繁荣。1529年-1641年,宁晋县连年闹旱灾,1640年更是并发多种自然灾害,除旱灾外,还有蝗灾、河水枯竭等,给当地百姓生活带来巨大冲击。

清朝初期,宁晋县属赵州。雍正二年(1742年),赵州升为赵州直隶州,宁晋属之。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为避宣宗名讳“旻宁”,改“宁晋”为“甯晋”。在康熙、乾隆年间,清官马支路奉命修建两条州县大道:一条由县城经鱼台、东汪、艾辛庄、长路、官亭至巨鹿;一条由县城经河渠、固城店至高邑,极大改善了当地交通状况,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1913年,宁晋县复名“宁晋”,属直隶省冀南道,县衙改称县公署。1914年,属大名道。1928年,废除“道”行政建制,宁晋县直属河北省,县公署改称县政府。1936年,属河北省第十三督察区。1937年,日军占领县城,扶植地方士绅组建维持会。此后,宁晋人民经历了艰苦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宁晋县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在农业方面,兴修水利、推广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稳步提升;工业领域从无到有,逐步建立起电线电缆、机械制造等特色产业体系。随着时代发展,宁晋县不断推进城镇化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着成就。

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宁晋孕育出丰富独特的文化。民间艺术方面,宁晋工笔画独具一格,画师们以细腻笔触、精湛技艺,描绘出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等,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览中获奖,形成颇具规模的工笔画产业。此外,四股弦、木偶戏等传统戏曲艺术在当地传承百年,演员们用生动表演,展现宁晋人民的生活百态和精神风貌。

三、风貌与特点

宁晋县地处太行山东麓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平均海拔25-35米。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这种气候条件下,宁晋县自然风光别具一格。广袤田野在不同季节呈现不同景致:春季,麦苗嫩绿,油菜花金黄灿烂;夏季,绿树成荫,田野一片葱郁;秋季,金黄玉米、饱满大豆等农作物迎来丰收;冬季,白雪覆盖大地,银装素裹。

在城市风貌上,宁晋县城高楼与古建并存。既有现代化的商业中心、住宅小区,配备完善的交通、通信、医疗等设施;也保留着古老街巷和传统建筑,如一些明清时期的民居,青砖灰瓦、飞檐斗拱,彰显古朴韵味。乡村地区则充满田园气息,整齐排列的农舍,大片农田,清澈的河流、池塘,构成宁静祥和的乡村图景。村民们保持着淳朴民风,热情好客,传承着传统生活习俗和文化。

四、必游景点与景观

(一)云台寺

云台寺位于宁晋县小刘村,始建于唐代,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院。寺院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布局严谨对称。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大雄宝殿内供奉着庄严佛像,四周壁画精美绝伦,描绘佛教故事和传说,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展现古代佛教艺术高超水准。每逢佛教节日,如佛诞节、盂兰盆节等,云台寺都会举行盛大法事活动,众多信徒前来朝拜祈福,香火旺盛,场面庄严肃穆。

(二)宁晋汪洋沟生态公园

汪洋沟生态公园依托汪洋沟河道而建,是集生态保护、休闲娱乐、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公园内河道蜿蜒,河水清澈,两岸绿树成荫,花草繁茂。设有步行道、骑行道,方便游客漫步或骑行欣赏自然风光。还建有多个景观节点,如观景台、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