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举行葬礼(2 / 3)
太湖边界,依险筑垒,严密布防!没有我的命令,哪怕楚烈军一兵一卒越过界线,皆视为入侵,格杀勿论!”
“遵命!”
三人抱拳领命,眼神锐利如鹰。
他们深知此任重大,关系全军侧翼安危。
赵玄清更是补充道。
“主公放心,青龙营在,防线便在!”
武阳点了点头,挥挥手让他们即刻出发。
随后,他下令将分散的各部主力,尽数向庆城集中。
他需要将拳头攥紧,以应对未知的变局。
……
三日后的清晨,庆城内外,一片缟素。
全军为韩章披麻戴孝。
校场上,白色的旗帜在寒风中无力地飘动,数万将士肃立,鸦雀无声。
点将台上,停放着一具厚重的棺椁,里面是韩章生前的衣冠甲胄——和他的遗体。
武阳一身素白,站在棺椁前,身形显得格外挺拔,也格外孤寂。
他望着台下无数双悲愤而又迷茫的眼睛,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一个人的耳中:
“韩将军,与我情同手足,自投入靖乱军以来,屡立奇功,肝胆相照。今日,他身陨金安,非战之罪,乃死于盟友背叛,死于奸人算计!”
他的声音开始微微颤抖,蕴含着无尽的痛楚与怒火,
“此仇,不共戴天!我武阳在此,对天立誓,对韩将军英魂立誓,亦对尔等全体将士立誓!必以仇敌之血,祭奠韩将军在天之灵!此仇不报,枉为人!”
他猛地抽出佩剑,指向苍穹,厉声吼道。
“报仇雪恨!”
“报仇雪恨!报仇雪恨!报仇雪恨!!”
数万人的怒吼汇聚成一股悲壮的声浪,冲破了庆城上空的阴云,震撼四野。
泪水与怒火交织在每个将士的脸上,韩章之死,如同一根引信,点燃了靖乱军压抑已久的悲愤和决绝之心。
葬礼在沉重而肃穆的氛围中结束。
但悲伤无法解决现实的困境。
外部,魏阳军主力在东方霸的统帅下,虽暂未大举进攻,却如同乌云压顶,随时可能倾覆整个庆州。
内部,与楚烈军的联盟彻底破裂,侧翼暴露,人心浮动。
靖乱军,已然陷入了自起兵以来最危险的境地。
……
中军大帐内,核心将领齐聚,气氛比帐外更加凝重。
韩章的位置空着,提醒着每一个人损失的惨重。
武阳揉了揉眉心,看向一直沉默不语的诸葛长明。
“先生,局势至此,你有何看法?我军下一步,该当如何?”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诸葛长明身上。
这位素来智计百出的军师,此刻面色也有些疲惫,但眼神依旧清澈而深邃。
诸葛长明走到悬挂的巨大地图前,沉吟片刻,终于开口,声音平稳却带着千钧之力:
“主公,诸位将军。当前局势,确是我军生死存亡之秋。魏阳军势大,挟新胜之威,更兼东方霸和方知远用兵如神,正面抗衡,胜算渺茫。楚烈军背约,使我侧翼受敌,庆州已成四战之地,易攻难守。”
他顿了顿,手指点在地图上代表庆州的位置,
“若困守于此,唯有死路一条。”
帐中一片寂静,落针可闻。
虽然不愿承认,但每个人都明白,诸葛长明说的是事实。
“故此,老夫有三策,供主公与诸位斟酌。”
诸葛长明的手指在地图上缓缓移动。
“下策,”
他的手指重重按在庆城,
“集中全军剩余力量,死守庆州,与来犯之魏阳军决一死战。依托城防,或可重创敌军,然我军亦必伤亡惨重,乃至……玉石俱焚。此策,可全忠义之名,但于大局无补,乃绝路。”
将领中有人握紧了拳头,面露不甘,却无人出声反驳。
玉石俱焚,并非他们想要的结局。
“中策,”
他的手指向地图上周边几个标着其他诸侯国势力的区域,
“派遣能言善辩之士,分头向邻近的诸侯国求援。许以重利,陈说利害,或许能请得援军。然而,”
他话锋一转,
“诸侯各怀鬼胎,且距我路途遥远,东方霸绝不会给我们从容等待援军的时间。远水难救近火,此策变数太大,或可暂缓局势,但难解根本之危,是为中策。”
求援他人,看人脸色,而且希望渺茫。
帐中响起几声轻微的叹息。
“那么,上策为何?”
武阳沉声问道,目光紧紧跟随着诸葛长明的手指。
诸葛长明的手指没有在庆州停留,也没有指向周围的诸侯,而是猛地向东跨越了一大片区域,最终点在了与陆安郡、庆州东部接壤的另一片广袤地域——“池州郡”!
“上策便是,”
诸葛长明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断,
“跳出当前陆安郡这个死局,实行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