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进军西州(2 / 3)

加入书签

武阳缓缓起身,披风在夜风中翻卷。他望向帐外无尽黑夜,语气低沉:

“我们不能靠他们,也不能被他们牵着鼻子走。”

“明日开始,操练兵马,整顿军备。张威要打西州,我便陪他打,但兵权我不能交,阵地我不能失。此战若赢,西州即我之地;若败——我也要败在我手上,不是别人的线索里。”

“你想立足自保?”严林眼神亮起。

“不只是自保。”武阳冷笑,“我要让这三方势力都知道——我不是他们的棋子,也不是他们的弃子。”

“我会用张威的这一万兵,打一场我自己的仗。”武阳缓缓说道。

……

火光如血,风中号角若隐若现。而武阳脑海中的计谋此刻已经悄然呈现。

翌日清晨,巴镇城北军营内,武阳披甲而立,沉默地望着晨曦初现的天际,思绪却如乌云翻涌。大帐之中,他与严林促膝低语,声音低得几乎不可闻。

“这些新募的士兵,人数已有一千五百,但切记——对外只说几百。”武阳语气极重,双眼泛着寒光,“如今张威就在巴镇,谢必安与我面上示好,心里却早已设防。中汉、古涪虽以王诏名义划入我军节制,可实则尽落潘峰之手,形同画饼。这王诏既是一纸空头支票,却也是正统名分的凭据,善加利用,方是我军之福。”

严林拱手沉声道:“明白,便是豁出这把老骨头,也定将这支新军操练成器。”

武阳目光一凝,缓缓点头。便在这时,哨探传报:张威已令其部下在巴镇北郊扎营,调兵列阵,旗帜赫然张扬,军容甚盛。

……

四日后,旌旗猎猎,鼓角齐鸣。

武阳身披黑金战甲,银鳞枪横于膝前,坐镇中军,率领靖乱军八千精锐,从巴镇北门鱼贯而出。前锋赵甲,中军武阳,后阵由谢戊统领。军容虽不如张威那般威风赫赫,却精炼有序,兵卒脚步沉稳,战马嘶鸣间隐带杀气。

城外山道之上,张威身披红缨银甲,立于高岗之上,目光扫过武阳军阵,眼中虽有几分赞赏,却也藏着一缕审慎。

“将军。”副将低声道,“此人果真不凡,所领兵卒颇有战意。”

张威轻哼一声:“是个能打的,打得傅恒满地找牙。但也因此,更不可轻信。谢帅令我为监军,自非虚设。”

当日下午,两军并行,朝西州而去。

……

而此时的西州城中,已是另一番气象。

将军府内,卫钟立于城墙高台之上,手执折扇,披挂未整,一双沉稳目光凝视南方官道。

“他们到了?”他随口问道。

“回将军,”一名探骑单膝跪地,“武阳与张威联军,共计一万八千人马,离西州不足五十里。”

卫钟沉吟片刻,缓缓合上兵书。他身材魁伟,年近四旬,乃是潘峰麾下老将之一,擅长守御战法,曾坚守东明关三年不破,乃是防守之中一把利器,这也是潘峰、傅恒当初带领叛军放心攻城掠地的重要原因。

“武阳斩傅恒,张威为谢必安大将,一勇一稳,皆不可轻视。”卫钟语气冷静,“不过,我西州城墙高厚,粮草充足,兵马三万。守则有余,攻则也易。不过此战,不需我出,只需他们来。”

副将担忧道:“大人不欲先发制人?”

“兵贵神速,亦贵不乱。”卫钟负手踱步,“傅恒大将军骄躁才会命丧黄沙,我不犯其错。大王命我坚守西州,我便好好固守即可。”

他下令城门加固,吊桥加锁,命令士卒严守三道防线,前墙增设鹿角拒马,城中井口、粮库全部封存专人看守,昼夜巡防不停。更令人将弓弩布满箭楼,战车列于通道,投石器蓄势待发,一切都如弦上之箭,静待放弦。

“告诉全军,”卫钟最后说道,“不准出战、不准擅斗、不准应敌挑衅。武阳要战,便叫他先碰这座西州铜墙。”

……

几日后,武阳军抵达西州南门十里外,驻扎成营。

傍晚,张威帐中灯火通明。

“那卫钟未出一兵,果如情报所说,闭城自守。”一名亲将报告道。

张威不屑一笑:“他不出,正中我计。城池虽固,兵不动粮先竭。”

然武阳却在中军大帐内,眉头深锁。

“若是我们久攻不下,陷入持久战,对谢必安最有利。”武阳望着地图,喃喃自语,“卫钟此人不愚,这闭城自守之计背后,一定藏着杀招。”

赵甲等人进帐请令:“主公是否连夜试探敌情?”

武阳摇头:“不可贸然出兵。先围不攻,探清虚实。”

他眼中闪过一抹寒光:“此战之后,胜则靖乱军名扬蜀地,败则被困西州、受人掌控。”

入夜之后,军帐寂静。

武阳独坐于帐内,翻阅王诏副本,那“节制中汉、古涪之兵马”八字,像利刃般深扎心间。中汉、古涪如今皆属大潘,他如何节制?更遑论“荡平叛乱”之语,谢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