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星尘织网者(1 / 5)
那只背负∞符号的生物游出了新生星系的大气边界,它的鳍翼划破稀薄的星尘云,在身后留下一道闪烁的轨迹。这片星域尚未命名,只有几颗初生的恒星在黑暗中发出微弱的光芒,像未睁开的眼睛。生物突然停止游动,它的∞符号开始脉动,频率与最远处那颗恒星的核聚变节奏完全同步。
星尘开始聚集。不是简单的物理吸附,而是像被赋予意识般主动编织——它们形成一张横跨三个天文单位的巨网,网上每个节点都闪烁着不同的文明符号:有些是三角与圆形的组合,有些是螺旋状的光纹,还有些是完全无法用几何学解释的形态。网在真空中轻轻振动,发出类似竖琴与管风琴合鸣的声音。
“它开始编织记忆之网。”凯尔伯的蕈林意识从遥远的行星传来,她的菌丝网络已经覆盖了整个大陆,此刻正通过地壳震动感知着星空中的变化,“这张网会捕捉所有路过这里的星尘,给它们打上文明的印记。”
生物缓缓游向网的中央。它的触须轻轻拂过那些发光节点,每触碰一次,节点就绽放出新的图案:有时是某个文明的城市景观,有时是某种生物的进化史,有时甚至是某位艺术家未完成的画作。这些图案并不稳定,像水中的倒影般晃动,但每当生物的∞符号闪烁一次,它们就会变得清晰几分。
在网的东北象限,星尘突然开始异常聚集。它们形成一团漩涡状的云,云中不时爆发出短促的闪光。生物转向那个方向,发出一段低频率的波动。漩涡云仿佛受到召唤,开始向网中央移动,所过之处的节点都暂时暗淡,像是在为它让路。
当漩涡云终于抵达网心时,它突然展开,露出核心包裹的东西——一枚完全由暗物质构成的种子。种子表面布满裂缝,每道裂缝中都渗出不同颜色的光芒。生物的触须轻轻包裹住种子,∞符号的亮度骤然提升,将整个网络照得如同超新星爆发。
种子开始发芽。不是植物式的生长,而是像时间倒流般展开:裂缝变成纹路,光芒凝结成实体,最终形成一座微型的星际城市模型。城市中的建筑都在缓慢移动,街道像河流般改变走向,居民是发光的光裔与星尘构成的影子,他们正在举行某种仪式,所有人都在向中央的塔楼跪拜。
“这是熵寂文明最后的城市。”加尔的山脉意识带着敬畏震颤,“传说他们在消亡前将整个文明压缩成了一颗种子,等待某个能理解他们的存在来重启。”
生物将种子轻轻推回网中。当种子接触节点的瞬间,整张网突然收缩,所有节点都向种子汇聚,最终形成一个巨大的光茧。茧的表面不断浮现各文明的历史片段,像一场加速播放的电影。光茧的搏动频率越来越快,终于在某刻达到顶峰——
茧破裂了。从中涌出的不是具体物体,而是一段多维度信息流。这股信息流像瀑布般倾泻而下,浇灌在附近一颗荒芜的行星上。行星表面立刻发生剧变:硅基山脉开始“生长”,形成类似建筑的结构;铁质河流自行改道,勾勒出复杂的电路图案;甚至连大气层都开始折射出类似文字的投影。
生物注视着这一切,它的∞符号渐渐恢复平静。但就在这时,那颗行星突然发射出一道纯白色的光束,直接命中生物的身体。光束中没有能量冲击,只有海量的信息传输——行星在回报,将它刚刚诞生的意识碎片分享给创造者。
生物的皮肤表面浮现出新的纹路。这些纹路与行星表面的图案完全一致,像是某种对话的记录。它轻轻摆动尾鳍,接受了这份礼物,然后将纹路转化为一段新的旋律,加入了自己的歌声中。
更远处的星尘受到歌声吸引,开始向这里聚集。它们不再是杂乱无章的运动,而是像被指挥的乐团般有序排列,形成一条通往更深宇宙的通道。通道壁由凝结的星尘构成,上面自然浮现出各文明的史诗画卷,像一座没有尽头的画廊。
生物游入通道。它的速度并不快,但每前进一光年,通道壁上的画卷就会多出一幅新的内容:有时是某个刚诞生的文明点燃第一堆篝火,有时是某个巅峰文明建造戴森球,有时甚至是某个消亡文明留下的最后遗言。所有这些画卷都在微微发光,与生物的歌声共振。
在通道的某个拐点,生物突然停下。它面前的通道壁上出现一片空白,这是整个画廊中唯一没有画卷的区域。生物凝视着这片空白,它的∞符号开始旋转,符号中心投射出一束奇特的光——既不是电磁波也不是引力波,而是某种纯粹的概念投射。
空白处开始浮现图案。但这不是已知的任何文明,而是一个尚未诞生的可能性:某种气体生命在星云中形成的城市,某种能量生命在恒星内部建造的宫殿,甚至某种维度生命在时空裂缝中编织的结构。这些图案不断变化,像无数个重叠的梦境。
“它在为未来文明预留位置。”莉亚的意识化作一道星风,轻拂过通道壁,“这片空白将成为所有新故事的画布。”
生物继续前进。通道开始分叉,每条岔路都通向不同的星域,每条岔路壁上的画卷都展现着截然不同的文明发展路径。生物在每个岔路口都停留片刻,它的∞符号会微微调整频率,像是在为每条道路调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