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砂砾里的星群(2 / 6)

加入书签

度。

饭后,小满在阳台收衣服。风裹着茉莉香吹过来,晾衣绳上的蓝花围裙轻轻摇晃——那是上周新买的,妈妈说“颜色像你小时候画的天空”。她摸了摸围裙上的褶皱,忽然想起循环里那个暴雨夜,她躲在衣柜里哭,妈妈找到她时,身上也是带着这种洗衣粉的味道。那时衣柜里的樟脑丸味混着洗衣粉香,像团湿漉漉的云,而现在,这味道里多了晒过太阳的暖,多了蒜香,多了海苔的鲜。

“小满?”妈妈端着杯热牛奶过来,“又看星星?”

小满指着天上。暮色里,几颗星星已经冒了头,淡蓝色的,像撒在墨锦上的碎钻。她伸手去接,妈妈笑着拍开她的手:“傻丫头,星星在天上呢。”

“可我好像抓到了。”小满晃了晃手心——那里躺着白天从鞋里摸出的晶体,在暮色里泛着幽蓝的光。

妈妈凑近看了看,忽然想起什么似的跑回屋里。她翻出个旧铁盒,放在茶几上时发出“吱呀”一声,盒盖边缘的漆已经剥落,露出底下的木色。里面装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褪色的糖纸(是小满小时候最爱的橘子味)、缺角的贝壳(去年暑假在海边捡的,当时她说“要用来听大海的声音”)、小满幼儿园画的全家福(爸爸的头比房子还大,妈妈的脸涂成了红色)。她从中挑出片玻璃,在晶体旁比了比:“你看,和这个颜色像不像?”

那是块普通的花玻璃,边缘磨得圆润,是十年前装修剩下的边角料。小满小时候总拿它当“魔法镜”,对着太阳照,说能看见彩虹。那时她举着玻璃满院子跑,妈妈追在后面喊:“别摔了!”现在玻璃上落了层薄灰,却被妈妈收在铁盒最里层,和糖纸、贝壳、画一起,成了“小满的宝贝”。

“像。”小满把晶体和玻璃片放在一起,两片蓝色在暮色里交叠,像两滴融化的天空。

“不止。”妈妈把它们放进铁盒,盖上盖子时发出清脆的“咔嗒”声,“你看,玻璃是人造的,晶体是天然的,可它们都在发光。”

夜色渐深,小满躺在床上,听着妈妈在客厅收拾的声音。洗衣机“嗡嗡”转着,晾衣杆被碰得“叮当”响,还有妈妈低低的哼歌——是那首跑调的《小星星》。月光漫过窗户,落在床头的相册上——最新一页是今天拍的:妈妈系着蓝条纹围裙切土豆丝,小满趴在桌上剥蒜,窗台上的绿萝垂下来,在两人中间织了片绿色的网。

她翻到更前面的页,那里夹着片风干的蓝蜻蜓翅膀,薄得透光,脉络像用细笔描的。还有张泛黄的画:歪歪扭扭的房子,屋顶画着星星,旁边歪歪扭扭写着“小满的家”——那是她六岁时画的,当时妈妈蹲在地上和她平视,说:“我们的家,屋顶真的有星星哦。”

床头的晶体闪了闪,像颗被温柔唤醒的星。小满忽然想起,三个月前的某个深夜,她还在循环里。那时时间像团乱麻,昨天和今天重叠,明天和昨天重复。她见过凌晨三点的自己坐在飘窗上哭,见过暴雨夜的闪电劈碎阳台的花盆,见过妈妈在厨房煮排骨时,锅铲突然变成透明的——那是循环即将崩溃的征兆。

而现在,她摸着枕头下的晶体,摸着床头妈妈织的毛线毯,摸着窗外隐约传来的虫鸣。那些曾经让她恐惧的“变量”,那些循环里的暴雨和燃烧,原来都是为了让此刻更清晰——妈妈的白头发,旧胶鞋里的草屑,蓝花围裙的影子,还有掌心里晶体的温度。

它们不是什么星尘实验,不是时间的囚笼。

是沙砾里的星群,是岁月里最普通的、却最珍贵的,活着的证据。

凌晨三点,小满起夜。客厅的灯还亮着,妈妈蜷在沙发上打盹,腿上搭着条薄毯。茶几上摆着本翻开的相册,页面停在今天——小满和妈妈在超市买排骨的照片,两人都笑得很开心。妈妈的手还搭在相册上,指节微微弯曲,像是要护住什么。

小满轻手轻脚走过去,想给妈妈盖毯子。刚碰到毯子角,妈妈突然惊醒,慌忙坐直:“怎么了?做噩梦了?”

“没有。”小满帮她把毯子盖好,毯子是珊瑚绒的,带着阳光的味道,“我看你灯没关。”

妈妈揉了揉眼睛,指着茶几:“我看你今天拍的照片,突然想起......”她顿了顿,声音轻得像叹息,“想起你小时候,总说长大要带我去看海。”

小满愣住。她确实说过,在小学三年级的作文里写过“等我长大了,要带妈妈去看海,看比天空还蓝的海”。可后来学业忙,初中要补课,高中要冲刺,大学去了外省,工作后总说“下次吧”。那句话像颗被遗忘的种子,在时光里发了霉。

“现在也不晚。”她突然说。

妈妈笑了,眼角的细纹里盛着月光:“好啊。等你周末休息,我们去看海。”

“拉钩。”小满伸出小拇指。她的指甲上沾着白天剥蒜的淡绿色,指腹有常年握笔的薄茧。

妈妈愣了愣,也伸出手指,轻轻勾住她的。妈妈的手指比她粗,指节有些变形,是常年做家务留下的痕迹。“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月光漫过窗台,漫过相册,漫过两个交叠的手指。风掀起纱帘,吹得蓝花围裙轻轻摇晃,像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