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关于人工智能的未来(2 / 5)
; 一方面,他是“国宝科学家”的父亲,是无比巨大的荣光笼罩下的家属,报社乃至更上层对他的态度只会更客气、更谨慎,甚至带着一丝小心翼翼的疏离——没有人敢在这个节骨眼上冒犯这位“功臣之父”。
但另一方面,洛志辉几十年的职业素养让他本能地警惕:报社收到的关于盘古堆的稿件、关于“洛珞”的报道请求乃至“深度采访”,数量必定激增。
每一个字眼的斟酌,都关乎儿子乃至更高层面的形象与秘密。
他大概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谨慎地握着那支审稿的笔,生怕自己的决定引来不必要的波澜,那份主编的责任,从未如现在这般沉重且…敏感。
至于母亲在机关里,本就是一位勤勤恳恳工作多年、已能看到安稳退休曙光的普通科级干部,前几年因为他的缘故一路升到了处级,虽然不是“含权量”很高的那种职务,但也如同坐火箭一样了。
而这还没完。
盘古堆点火后,她的工作环境注定还会发生微妙改变。
原本习以为常的会议、汇报,周围人的眼神都变得不太一样。
羡慕、揣测、好奇,甚至是带有目的的试探性亲近,都会悄然增多。
洛珞知道,母亲最怕的是“特殊化”,是被人议论“沾了儿子的光”。
她能接受的最高礼遇大概也就是单位领导在遇到有关清洁能源政策学习时,可能会笑着说一句:
“老张啊,你们家可是践行国家战略了!”
而母亲必定会谦逊地摆手,强调那都是孩子的工作,与己无关。
但内心深处那份隐秘的骄傲,洛珞知道,是存在的。
它藏在母亲下班回家后,偶尔对着新闻重播愣神时嘴角的一丝温柔弧度里。
不过,这骄傲之外,必然还有更重的担子——保密教育恐怕反复进行,甚至家庭关系都要向上级部门做更详尽的说明,尽管早已备过案。
儿子的成就举世瞩目,却也让她的日常工作和言行举止都被放到了无形却不容忽视的聚光灯下,那份属于机关干部的谨小慎微,如今执行起来,成本高了许多。
而让洛珞感到欣慰的是,尽管外界波涛汹涌,他再次踏进那个家门时,那份最熟悉的“烟火气”并未改变。
母亲依然会絮叨他衣服穿少了,担心剧组伙食不够好。
父亲依旧是坐在他那个沙发上看新闻,只是阅读的方式从报纸变成了手机,老花镜下的新闻内容,可能多出了许多关于“未来能源”的版面,而他的审阅会比以前更慢、更仔细。
家里的饭菜,永远是那几样母亲拿手的家常味。
最大的变化,可能就是家里的电话响起的频率前所未有地高,熟人关怀的、老同学叙旧的、甚至某些拐弯抹角试图攀扯关系的……父母应对这些多了几分熟练的客套与推脱。
门铃可能也成了需要警惕的声音,不再像过去那样随意开门了。
洛志辉或许更爱待在书房了,书桌角落可能多摆了几本基础物理学或者前沿科技的科普书籍;张晓燕可能更勤快地打扫卫生,用行动排解内心的波澜。
他们的生活轨迹看似未变,却在每一个细节处都加筑了无形的围墙。
洛珞心底泛起一丝暖意,又带着沉甸甸的责任感。
父母的平静,是靠巨大的心理承受力换来的。
他们收敛了所有与有荣焉的张扬,选择了低调、谨慎和一如既往的支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