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震惊影视圈的强强联合(5 / 6)

加入书签

的思考。

    最有趣的反应来自几位中生代实力派导演。

    管虎看着新闻,摩挲着下巴感叹:

    “这格局玩得太大了。”

    徐峥则笑呵呵地在朋友圈转发了海报图,配文:

    “祝贺洛导回归‘老本行’,期待新视角!”

    完全不在意他的朋友圈里压根没有洛珞的存在。

    而刚刚完成一部长片的李安,在接受电话采访时简单表示:

    “电影没有国界,突破性的合作值得期待,洛先生能从实验室回归片场,本身就很奇妙。祝他成功。”

    他们的话语克制而沉稳,内心却同样被这场飓风掠过,或许也在思考,未来属于电影的方向,是否真的已开始改变。

    整个国内娱乐圈,仿佛被这则消息点燃……种种情绪剧烈翻腾、碰撞、融合。

    所有人都意识到:华语电影,或者更广义地说,全球电影的规则,再一次将被一只年轻的手,轻轻地撬动。

    而震动不仅仅在国内,好莱坞也不例外。

    洛杉矶,比弗利山庄。

    当经纪人大卫把新闻递到他的A-list客户面前时,这位刚刚结束奥斯卡热门影片拍摄的男主角,手中的咖啡杯几乎脱手:

    “天呐!卡梅隆和…那个华国科学家?洛珞?核聚变那个?他要联合执导?”

    不仅仅是演员们。

    制片人们办公室的电话被打爆,投资人们紧急召开视频会议——詹姆斯·卡梅隆!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全球票房的天花板,代表着技术革新的前沿,代表着制片预算的无底洞但总能带来丰厚回报的保障。

    然而,公告上并列的那个名字——洛珞。

    在好莱坞的标准里,他或许只有两部《流浪地球》和《深空防线》算是真正打入了国际视野,虽然前者在北美因文化壁垒受限,但现象级成功和3D技术突破足以震动业界,而后者凭借那颇具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剧情,以及不逊色于前者的特效,在北美反而更受欢迎一点,票房上还要更胜一筹。

    只是仅仅如此,洛珞在导演履历的“厚度”上似乎也完全无法与卡梅隆相提并论。

    但……

    “别天真了!”

    一位华尔街投行负责影视基金的VP对着屏幕没好气的说道:

    “履历?看看他名字前面是什么!‘盘古堆之父’!‘可控核聚变总设计师’!那代表什么?那代表他身后站着整个华国的意志力!”

    是的,盘古堆点火这么大的事,早就不限于华国内部,国际上尤其是美国,更是对此深入了解报道了一波,尽管政府并不是很希望看到这一幕……

    尽管卡梅隆在影视圈地位一骑绝尘,但跟背后站着一个国家做背书的洛珞相比,还真说不好谁更强势。

    伙计们,这不是好莱坞导演选角,这是地缘政治在银幕上的合流!卡梅隆的眼光毒辣依旧,这不是他提携新人,这甚至是……某种意义上的资源绑定与未来布局。

    真论起来,恐怕洛珞这边的‘势’,对‘卡神’未来的全球布局更加关键。

    “洛珞导演”VS“卡梅隆导演”:在娱乐价值的旧天平上,卡梅隆似乎稳赢。

    但在未来科技背书、国家级支持以及前所未有的国民关注度构成的新维度里,天平剧烈摇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