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最高科学技术奖(5 / 6)

加入书签

称旷世奇才……”

    张云超的目光在“知之愈深,敬之愈甚”几个字上停顿片刻。

    他仿佛看到了万明远那张苍老而刚毅的脸庞。

    这位老院士,亲自前往洛珞那令人震撼的居所,直面那个颠覆了自己一切认知的年轻人,坦诚询问失败原因。

    洛珞那“让物理现象涌现”而非套用传统模型的方法论,为万院士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那种纯粹的、对物理本质和超越常规创新的探求,尽管残酷地否定了他的道路,却最终赢得了他的尊重和……敬畏。

    信中的文字继续流淌着由衷的钦佩:

    “……彼于聚变物理底层模型之开创性重构,其对工程体系鲁棒性与安全冗余之极致追求,其对激光阵列、磁笼约束、燃料靶丸等核心系统整合的无懈设计,盘古堆的成功,是人类驾驭恒星之梦的伟大实现,其意义远超单一技术路线之争!……”

    最后,信中表明了核心意图:

    “……吾虽执着于托卡马克之路经年,深悟此技术路线已被盘古堆所创之高度显著超越,诚如吾与洛珞同志深谈时所感,同处此伟大时代,能见证其功成,亦是吾等科研工作者之大幸!”

    “值此国家遴选至高科技领域最高荣誉之际,吾谨以个人名义,以至诚之心,郑重推荐洛珞同志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不二人选!其成就,必将彪炳史册,鼓舞万千后学攀登科学之巅!……”

    信末是万明远的亲笔签名和日期。

    张云超缓缓放下信件,后背深深陷入宽大的办公椅中。

    窗外冬日的阳光似乎都明亮了几分。

    他没有立刻将信放到那迭已有的推荐信上,而是将其拿在手中,指尖摩挲着信纸的边缘。

    他明白这薄薄几页纸的分量。

    这不仅是一份推荐信。

    这是来自曾经最激烈反对者、最失落竞争对手最彻底、也最诚恳的认同。

    这是对洛珞惊世才华和对夸父工程革命性价值最有力的背书。

    这份认同,超越了路线之争,它是纯粹的、发自内心的对知识、对真理的致敬。

    张云超的脸上,缓缓浮现出一抹复杂的、带着深深敬意的微笑。

    他将万明远的推荐信,郑重地放在了桌面上那迭信件的最上方。

    这一位推荐者的分量,太重了。

    当然了,这并非头一份,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份。

    浪潮已然形成,汹涌而至,朝着那个年轻的名字奔涌。

    然而,最关键的并非这些已经抵达或正在路上的“民意”。

    张云超目光沉静地滑过桌面上那七份沉甸甸的信件,并未急着翻开最新的那份。

    他的手指下意识地抚过办公桌下方一个上了密码锁的抽屉。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意味着什么——那是共和国科技殿堂最闪耀的桂冠,是对“国士无双”的最高注解。

    在盘古堆那束人造恒星之光刚刚点亮半个多月,数据还在疯狂涌入分析、伏羲堆的商业化蓝图已经铺陈于西山会议的现在,如此集中、如此高规格、跨越不同关键领域的推荐浪潮,本身就说明了一切。

    这已经不是“推荐”,这是集体自发形成的、对一座无形丰碑的仰望与确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