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转瞬既破的十亿记录(4 / 5)
只有窗外隐约传来的城市喧嚣。
韩三坪的目光再次落在那张小小的票房快报上,那上面的数字在灯光下仿佛在燃烧,散发着滚烫的热度,将这间承载了太多电影沉浮的办公室,也映照得如同即将奔赴新纪元的引擎控制室。
十亿,已不再是梦。
它是一块砸进平静水面的巨石,激起的是整个行业的滔天巨浪和无限可能。
虽然许多人都有所准备,作为国内首个大型的3D科幻大片,又是洛珞自编自导自演的巨作,《流浪地球》势必会打破许多纪录,甚至把票房记录大幅度刷新。
但……这个刷新的量级和速度依旧超出了他们的认知。
即便有3D场那稍显昂贵的票价加持,它的成绩也好的有些过分了。
毕竟抛开票价不谈,那恐怖的上座率,和观影人次可不是假的,《流浪地球》突破的记录又岂止是票房一项。
而且最让人感到震撼的不光是从三亿到十亿之间的跨度太大,更重要的是,做到这一切的《流浪地球》只用了一个星期,这个效率让这个记录看上去都显得有些容易了。
《流浪地球》突破十亿票房容易吗?从结果和时间线上看,是的。
但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又是格外的不易。
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影院24小时轮转不休的放映机轰鸣,是被冰原实景冻得裹紧外套却依然眼神发亮的观众,是被泪水浸湿3D镜片后却忍不住在朋友圈写下万字长评的科幻迷。
一种关于“看电影”的全新集体仪式感,在行星发动机的幽蓝光芒中诞生。
“时光系”平台的“沉浸式太空舱”宣发策略,在电影公映后被赋予了更磅礴的生命力。
线上讨论的热度远超首映公告发布时的盛况:
时光博客:#流浪地球#标签下,早已不是简单的剧情讨论。
技术流博主“胶片猎人”的《深度拆解:“流形引擎”如何重构电影工业的视觉奇观?》成为百万爆款,评论区内专业工程师与影迷激烈交锋;
某航天研究所在官方账号破天荒地转发了电影中行星发动机推力设定的讨论帖,配文“虽为艺术夸张,但严谨态度值得肯定”。
眼泪与笑声交织,一位名为“为朵朵哭花了妆”的网友晒出湿润的镜片照片,被转发数万次。
更催泪的是,一篇《姥爷韩子昂:冰封末世里最温暖的乡土中国》的长文,让“回家吧”三个字成为全网的泪点触发器。
时光贴吧:“流浪地球吧”会员数一周内突破500万大关。
“行星发动机吧”、“地下城生存手册吧”等衍生吧如雨后春笋。
吧主置顶的“发动机科学幻想与实现路径终极讨论帖”楼层盖破十万层,吧友们甚至自发组织起了“虚拟地下城管理委员会”,制定各种稀奇古怪的“末日生存规则”。
最火爆的依然是“晒票根,盖千层楼!赢洛神亲笔签名模型!”活动,海量的票根图片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数字冰墙。
时光快播的预告片成了许多还没能去影院看的观众的栖息地,无数观众涌入平台反复刷木星爆发、地球启航、冰封上海等片段,弹幕区彻底沦陷在“前方高能”、“经费在燃烧”、“泪目”、“头皮发麻”、“国产科幻NB”的海洋中。
全民造梗,文化出圈:“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这段魔性的提示音超越电影本身,成为街头巷尾的交通警示新标语,交警都笑着说“效果好极了”。
评论小组热议刘培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