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空中楼阁”的设计方案(2 / 3)

加入书签

图和爆炸原理模型吸引。

    “这个核心设计思路——力场约束十亿级纳米机器人,渗透目标结构后引导微型聚变点火器连锁引爆……理论模型非常自洽。”

    来自军工院的赵总师率先打破了寂静,手指点着方案首页:

    “但关键点在‘微型聚变点火器’和‘纳米机器人集群控制’,这所需的能量密度和控制精度,以我们现有的材料物理和微操控技术储备……”

    他顿了顿,没有直接否定,但语气里的凝重说明了一切——难度高到令人窒息。

    另一位材料学权威也补充道:

    “赵总的担忧很现实,这个方案提出了很多闻所未闻但逻辑严密的新材料物性需求,比如那个‘惰性伪装金属粉末’在特定频段磁场下的响应特性,以及诊断接口描述的那种‘温润磁吸感’。”

    “这……这需要对材料在微观电磁场下的表现有极其深刻的理解,我们现有的材料数据库里,找不到直接对应的参考。”

    是的,相比于方案的可行性,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根本判断不了。

    从设计角度出发,目前他们没有在方案里找到任何漏洞,当然了,前提是方案里写的那些材料参数没有丝毫掺假或者错漏。

    但是,找他们是过来论证的,要是一股脑相信方案,那直接立项研发算了,还要他们干嘛。

    只是,现在要他们说出个所以然来,起码得让他们知道这方案是哪个研究所,哪个团队设计的吧,设计的依据又是什么,他们才更好判断。

    而另一边,曾在洛珞改良长征五号整流罩时有过合作,空气动力院的陈立秋教授————此刻却带着不同寻常的热切,他快速翻看着关于防御机制的部分:

    “等等,看这里!自适应防御逻辑模块描述、动态熵变多相密钥、环境变量耦合的物理不可克隆函数……”

    “妙啊!这不止是武器设计,更是对未来智能安检漏洞的一种极限推演!完全跳出了我们现有思维框架!”

    他的声音带着发现新大陆般的激动,随即又沉下去:

    “但这套防御系统的算法模型……简直像是经历过无数次实战检验提炼出来的,太精细,太‘真实’了,不像是纸上谈兵的构想。”

    陈教授的话说的有些欲言又止。

    其实他此刻突然有了一个很恐怖的猜想,尽管他的理智一万次在告诉他那不可能,没有人可以在不经过任何实验检测,仅靠算法和模型就设计出这样一套精密的方案。

    但很快就被他脑海里另一个小人反驳了:

    “还真有,同样的数据庞大,逻辑缜密,而且那套方案他还是见证者。”

    只是:

    “为什么会是纳米材料学呢?”

    随着对方案的了解越多,他越是惊叹,也更加肯定了他心中的猜测,尽管他毫无依据。

    “还有这里”

    一位来自精密机械研究所的老专家,指着能量传输网状通道的细节放大图:

    “这个‘三位一体’结构设计,能量传输、信息通道、力场约束融为一体,冗余度极高,理论上确实能大大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但制造工艺呢?微米级别的精密嵌合、复杂力场发生器小型化、还有维持晶尘立方体稳定的手段……这每一项都是世界级难题!一个设计错误,整个结构就可能崩溃。”

    会议室的空调似乎都停止了运转,空气粘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