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洛珞的脑袋=超算(2 / 3)

加入书签

小时超负荷运转?

    妈的,你咋不写最多不能用一辈子呢。

    这特么副作用奥特曼用十分钟也得亮红灯啊,72小时的界限怕不是给超赛设置的吧。

    而就在洛珞吐槽着系统不讲武德的时候,另一边更加震动的事情正在发生着。

    “简直完美”

    “太不可思议了”

    “这不可能啊”

    会议室内惊叹声,质疑声此起彼伏。

    而大家惊叹的对象,则是桌子上放的一沓整理好的A4纸。

    如果仔细看,还会发现,有几张纸上不知是打印机的问题还是怎么,有着一团团的乌黑墨团,不过被人用浅蓝色的圆珠笔把模糊不清的地方单独标注了出来。

    “我找你们来不是听你们问我的。”

    对于这些个项目上数学还有材料学各个领域的大牛,张院士有些没好气的说道。

    作为“预研五号”项目的发起人,大概率当项目立项后他也会是总设计师,洛珞做出数学模型后他第一时间就知道了。

    除了首当其中让医院不惜一切代价,尽快把洛珞治好外,其次便是这几张他留下的宝贵财富了。

    不过,作为工程院出身的院士,虽然参与总体工作,无论是工程,还是材料,亦或者理论研究方面,他都要懂一些。

    但在数学领域,尤其是纯粹数学上,毕竟没有那么专精。

    关于数学模型的验算,超算那边正在进行。

    他今天把这些数学领域以及材料学的专家召集起来,更主要的是从主观方面判断一下这个模型以及材料实施的可能性。

    毕竟光是超算说通过不行,如果模型里需要的材料参数,以现在的水平压根做不出来,亦或者成本过于高昂,那都是大问题。

    不过看情况,他似乎都不用再问了,这些专家们的表情已经说明了一切。

    “这怎么可能呢?”

    燃料系统首席设计师王莉扶了扶眼镜,有些难以置信的说道。

    她看着纸上那一条条公式和参数,传统设计中为抵抗低温收缩预留的冗余结构,正在数学模型的指挥下优雅地自我精简。

    结构动力学的专家也没好到哪去,凭他的大致估计,按这套模型,动力提升恐怕要在12%以上。

    自长征四号以来,包括国际上目前的大重量运载火箭度算上,也没有过这么恐怖的增幅记录啊。

    让他们惊讶的是,在这个模型里每一项的参数似乎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

    “我想知道这是谁设计出来的?”

    一位微分方程领域的数学教授问道。

    相比于那些项目上的专家,他更关心的则是这个数学模型,简直惊才绝艳。

    但任凭他把脑海里所有相关方向的大牛都搜索一遍,也没能想出究竟是谁。

    尤其是偏微分方程领域的几个教授,他们这几天一直都在一块来着。

    “暂时保密”

    张院士如此说道,关于洛珞的消息从那天起便以不亚于项目本身的级别,进行高度保密起来。

    至于知情人扩大到什么范围,上面还在协商中,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