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4章 《泰坦尼克号》开拍(2 / 2)

加入书签

缓缓后拉俯瞰整个泰坦尼克号,这个短短10余秒的镜头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电脑制作技术,花了100万美元。

制作公司买下了墨西哥罗萨斯托40英亩的土地用于拍摄电影,还另购置60英亩以备不时之需。

在搭建包含蓄水槽的大型摄影基地前,剧组又在地上炸出了一个人工湖……

面对卡梅隆这个“烧钱的疯子”,为了保险起见,制作方20世纪福克斯公司将其在北美的发行权以65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派拉蒙电影公司,以摊薄风险。

事实上,拍摄期间,连制作公司都在怀疑这个最后所有人近乎全部死去的爱情故事,究竟会不会成为“票房毒药”。

拍摄《泰坦尼克号》时,制片方20世纪福克斯公司一直都在估算,可能会亏多少,并向卡梅隆施压,要求压缩成本。于是,卡梅隆承诺放弃全部导演费用和利润分成,以此来控制成本。他还在编辑台上放了一枚剃须刀片,上面贴着一张便签:影片成功,方能使用。

当时,好莱坞业内杂志《Variety》称这部电影为“电影史上最大的豪赌”,质疑福克斯公司能否收回成本。在投资方也表示犹豫不决的时候,卡梅隆激昂地说:“我拍的哪部电影不赚钱?”

于是,一语定江山。

《泰坦尼克号》奇迹般地躲过了“冰山”,成为全球票房收入最高的影片。“我们一下子从谷底跃至顶峰。”雷·圣基尼(卡梅隆制作公司前任董事长)说,“突如其来的成功,我们每个人都有点不知所措。”

20世纪福克斯公司给卡梅隆这个豪赌成功的“疯子”开了张据说高达7500多万美元的支票。“正是这笔钱,”卡梅隆说,“我可以随心所欲玩了”。

这部因为“潜入沉船遗址的夙愿和对海洋的迷恋”,而让潜水狂人卡梅隆“玩命”拍摄的电影,带着夺目的战绩落幕于他的工作履历,却激发起整个电影工业关于创新技术革命的想象力,以及真真正正的“大片美学”。

对于同样“狂赚了一笔”的卡梅隆来说,自此之后,他在普通影迷的视野中却很突兀的消失了几年,“玩票”似的去拍了几部电视剧和纪录片。

2009年,他带着他全新的电影商业玩法重装归来。是的,《阿凡达》来了。那是自《泰坦尼克号》之后的下一部全球票房冠军。

这一世的《泰坦尼克号》,不会这么烧钱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