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6章 港口的布局(2 / 2)

加入书签

集团地位。

后来,到1995年,经过10余年的持续投入后,港口业务已正式成为和黄的现金奶牛。当年,港口业务为和黄带来了36.3亿港元的盈利,占和黄营业盈利总额的55.6%。hIt的吞吐量则已高达520万tEU,其中葵涌货柜码头的占比超过50%。

直至2004年,葵涌港口都一直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

在香江的港口称王的同时,李蕉诚也加快步伐前往内地投资建设大型货柜码头。

1992年8月,和黄与上沪港集装箱综合发展公司共同投资20亿人民币,联合成立了上沪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Sct),和黄方面出资10亿人民币,上沪方面则以现有的12个泊位(其中7个为货柜泊位)及设施等实物资产注入,双方各持有50%股权,并约定在未来投入56亿元人民币,加大对金山咀深水码头与外高桥码头的建设。

或许是为了表明自己看好内地的决心,一年以后,和黄还继续加码,与上沪港务局签署了一份合资协定,约定到2010年时,将Sct的吞吐量从当时的90万tEU提升至250万tEU。

同样是1992年,李蕉诚还在京城与鹏城东鹏实业共同签订了《鹏城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合资合同》,投资60亿建设鹏城盐田集装箱码头。

他还曾打了个比方,“把钱放在不同的口袋里,总好过眼睁睁地看着钱落到别人的口袋。”

内地则对李蕉诚的投资也是大开绿灯,当时外资控股内地港口,还是个敏感问题,

但盐田港项目,李蕉诚却获得特批,拿到50.5%的控股权,这笔交易后来也被认为是鼓励港资投资国内的典型。

此后,李蕉诚继续在内地推动港口扩张,香洲九洲港、高栏港、南海港、江门港、汕头港及鹭岛港等地的码头运营业务都陆续被和黄收入囊中。

而伴随进入新世纪以后内地制造业起飞,尤其是国内入世后的对外贸易井喷,和黄的这些投资,都得到了远超其预期的回报。

这一世,季宇宁在1990年上半年拿下李蕉诚的和记黄埔之后,仍然继续复制上一世李蕉城和记黄埔后来的港口布局之路,他也在内地进行了港口的投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