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先活下来(2 / 4)
欣又有些忧心的自语道:“也可以作为仓库。”
叔孙通吃了一口面,又道:“往后可以建设大作坊。”
“大作坊?”
“就是几百上千人一起劳作的大作坊。”叔孙通叹道:“渭南用这么少的土地,养活了这么多的人,一年两年也就罢了,人口会越来越多。”
司马欣颔首。
按照关中各县的规模,渭南的人口的确有这样的窘境。
叔孙通咽下口中的面,又道:“渭南的人以后会过得很累,不过也应该会是最富裕的一个郡。”
言至此处,叔孙通有些惆怅道:“以后再看吧。”
渭南的建设都由公子扶苏说了算,公子说渭南会成为什么样,那渭南就是什么样的,现在渭南的一切织造与建设都是为了军中所用,渭南就正如此改造着。
翌日,关中就开始下起了秋雨,陈平跟着一群人走过咸阳桥,一路往西而去。
即便是在雨天,咸阳桥西边的集市依旧热闹非凡。
陈平唯一可以依仗的就是身边的这位少年人,他叫矩。
矩是对尺子的称呼,矩如今只有十七岁,是青臂的次子,家中的老二。
陈平稍稍凑近道:“你要是不想着教书,跟着你父亲为工匠,就不用像现在这样要奔赴陇西了。”
矩回道:“老大在家里可以给父亲帮忙,父亲说过让我们的孩子多走走别的路,我的弟弟将来要入军中,如此一来我们家既有工匠,又有教书的人,还有入军的人,这样会更好。”
秋雨并不大,戴着斗笠就可以挡住雨水。
陈平算是听明白他的话了,当初在潼关陈平本着一身善于交游的本事,结交了潼关大匠青臂的三个儿子。
听矩这么说,看来青臂有意希望他的家族能够壮大。
不然,他也不会这么安排他的儿子们。
陈平低垂着脑袋,他很失落,现在也只能认命了,是民是吏天差地别。
矩又问道:“你不是想要为吏吗?”
陈平颔首。
“你最近学秦律学得如何?”
“都背会了。”
想要在秦吏就要先学会秦律,通晓律法才能为吏,这是秦人用吏的条件。
矩又道:“既然你想要为吏,为何不去军中?”
陈平回道:“我傅籍在武阳县,不在关中,关中要往北方增兵没去武阳县增兵,唉……当年战乱,我还是个稚童却已看过遍体尸骸,我们武阳县没这么多人口。”
矩又道:“以前关中也没有这么多人呢口的。”
前方传来了吆喝声,看来是队伍停下了,一队秦军领着众人来到一处驿馆休息。
矩解释道:“这里是兴平县,当初公子扶苏初掌少府丞,便主持了扶风,武功,兴平三县的建设,为了让兵马通行的路上有休息的场所,在沿途建设了这种驿馆,从这里一路往西走,我们可以沿着驿馆休息。”
说着话,众人跟着依次走入驿馆内。
当坐下来之后,众人嚼着干粮,驿馆的厨夫给众人都盛了一碗热乎的面糊。
一边喝着面糊,一边吃着饼,陈平发现身边有不少人吃得很快,他们吃完就躺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