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小哥俩的新任务(3 / 7)

加入书签

sp; “故事是好故事,拍出来也肯定好看。”韩导放下剧本,叹了口气,“可这类题材,审查是道坎。而且经费也不小,场景、服装、道具都要精细,没有两百万下不来。”

    “钱不是问题。”何耀祖忙道,“我们可以投资。”

    韩导摇摇头:“不只是钱的问题。这样吧,剧本先放我这,我看看能不能找找门路。你们也再多问问几家。”

    接下来的几天,龚雪又带他们见了两位导演,甚至还去了八一厂,反应大同小异——题材敏感,风险太大。

    兄弟俩有些沮丧。

    晚上给何雨柱打电话汇报情况时,何耀宗的语气都带着蔫。

    电话那头,何雨柱似乎并不意外:“既然暂时拍不了,那就先放一放。你们正好趁这个机会,在内地多走走看看,调研一下老百姓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电视剧,也看看什么片子能上映。”

    挂了电话,何耀宗看向哥哥:“爸是不是早就料到会这样?”

    何耀祖点点头:“估计是。那我们就按爸说的,先去调研吧。”

    何雨鑫听说后,把李成儒派来给他们当向导。

    李成儒骑着摩托过来,一听是要调研影视市场,乐了:“这我可熟啊!咱们先从京城的录像厅逛起,那儿最知道老百姓爱看啥。”

    接下来的日子,三人成了各大录像厅的常客。

    他们发现,武打片、香港的都市喜剧最受欢迎,内地的生活剧也有市场,但大多是些家长里短。

    一次在西单附近的一家录像厅,他们发现一部反映改革开放的剧集上座率奇高。

    李成儒凑过来低声道:“瞧见没?老百姓爱看和自己生活贴近的,但又得有点新鲜劲。”

    何耀宗拿出本子记下来。

    跑了几天录像厅,他们又开始跑电影院、剧院,甚至去了几家文艺团体的排练场。

    何耀祖兄弟和李成儒又跑了几天电影院和剧院。电影院门口排长队的大多是年轻人,武打片的海报最醒目。剧院里则多是年纪大些的观众,样板戏不演了,新排的剧目多是些生活戏,台上演员念白字正腔圆,台下观众看得认真。

    他们还去了几家文艺团体的排练场。一间练功房里,几个年轻人正在排练新编的舞蹈,动作还有些生涩。带队的老教师看见李成儒,点头打了个招呼。

    “李同志,今天怎么有空过来?”

    “带两位朋友看看。”李成儒递过烟,“这是黄河集团的何同志。”

    老教师打量了一下何耀祖兄弟,接过烟:“黄河集团?听说过。你们这是.”

    “我们想了解了解现在大家爱看什么。”何耀祖接过话。

    老教师点上烟,摇摇头:“现在啊,难的。老的嫌新戏没味道,年轻的嫌老戏太闷。排个新戏不容易,排出来还不知道有没有人看。”

    从排练场出来,三人都没说话。傍晚时分,他们回到九十五号院。龚雪正陪着陈兰香在院里乘凉,看见他们回来,招了招手。

    “怎么样?”龚雪问。

    何耀宗把本子递过去:“差不多跑遍了。录像厅爱放武打片,电影院也是。剧院里多是些老观众,新戏排得少。”

    陈兰香摇着扇子:“要我说,还是老戏好。新戏咿咿呀呀的,听不明白。”

    何耀祖笑了笑,没接话。

    晚上,何耀祖给香江去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