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李国庆被感动了(1 / 2)
这个村子和小岗村差不多大,也是一个贫困村,名叫西港村。
最近这段时间,杨副市长都在为这个小村子奔波,一心想找出让村子经济展的方法。
西港村的晒谷场上,李国庆站在场外,望着朴素的人群正围着杨副市长。
杨副市长蹲在地上,用树枝比划着:“乡亲们,咱们村要展,光靠种地不行。”
就在这时,秘书快步走来,在杨副市长耳边低语几句。
杨副市长直起身,朝场外热情地挥手:“乡亲们,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位致富能手!
相信大家在收音机里、报纸上都听说过他的事迹——云澜县大坪镇下岗村的李国庆同志!”
人群中响起热烈的掌声,这阵势让李国庆吃了一惊。
他原本以为今天是来和杨副市长私下交流,没想到是要当众分享经验。
看着村民们期待的眼神,他深吸一口气,大步走上晒谷场中央。
“各位乡亲,大家好!
我是李国庆。”
他的声音有些紧,但很快调整过来。
晒谷场上响起更热烈的掌声,李国庆能从这些掌声中感受到村民们对致富的渴望。
“国庆,你来跟大家说说下岗村的经验吧。”
杨副市长拍拍他的肩,“乡亲们学习的热情都很高。”
李国庆挠挠头:“说经验谈不上,最近我们村也遇到些问题。
大家想知道啥尽管问,我保证知无不言。”
一个穿补丁衣服的中年男子举手:“我来说两句,李同志,我们没啥文化,也提不出啥问题。
你就给算算,养罗非鱼到底能挣多少钱?要是赔了本钱可不好。”
李国庆眼睛一亮,这正是他的强项。
在开始搞罗非鱼养殖时,他可是做足了功课。
“好,那我就说说。
你们村的会计在吗?拿笔记一下。”
他清了清嗓子,“一亩鱼塘养罗非鱼,一年能收两千斤。
按现在市价八毛一斤算,就是一千六百块。
扣除前期投入,一亩鱼塘也能挣三百块。”
底下响起一片抽气声,老会计的算盘珠子噼里啪啦响起来。
“要是做成鱼罐头。”
李国庆从口袋里掏出个红皮笔记本,“一斤鱼能卖到两块五。
要是贴上出口标签,能卖到五块!”
“你说的可是真的?”
村民们将信将疑。
他们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
李国庆翻开笔记本:“这都是我统计的数据,白纸黑字记着呢。”
杨副市长接过话头:“市农科院的同志说了,咱们这的水质适合养罗非鱼。”
“那得投多少钱啊?”
后排有人喊。
“最近不是有贷款搞副业的吗?你们可以先去贷款。”
李国庆建议道。
一听说要贷款,村民们顿时蔫了,交头接耳起来。
他们觉得贷款风险太大,万一还不上可就完了。
杨副市长小声问李国庆:“国庆,你想想还有什么好法子?能不能不用花钱?”
“不花钱?”
李国庆皱眉,“你知道的,我们下岗村和上岗村都是贷款创业的。
不投入哪来的产出?”
杨副市长转向村民们:“这样,咱们搞合作社。
二十户一组,轮流照看鱼塘。
年底分红,等技术成熟了再去贷款。”
李国庆心里有些不快。
他现在自家的问题还没解决,不可能倒贴钱来扶持其他村。
“杨副市长,我理解你的心情,但你也要体谅我的难处。”
李国庆压低声音。
“我本就不是这个村子的人。
这样吧,今天跟大伙商量一下。
如果都不想出钱,那就只能出力。
鱼苗我免费提供,到时候再派技术人员来指导。
可是我跟你说,要想鱼长得快,肯定少不了饲料。
你们没钱,那就只能自己想办法找饲料来喂鱼。
以后鱼长大了,我来收购,按照市场价扣除鱼苗的费用把剩下的留给大伙分红,你看这样成不成?”
村民们一听不用花钱,个个都说可以做。
看来这年头大家都不愿意承担风险,可能是穷怕了。
“国庆。”
一个脸上有疤的汉子挤过来,“我家那三亩苇塘,能改鱼塘不?”
“能!
挖深了就是现成的鱼塘。
我们改良的抗病罗非鱼苗,在下岗村和上岗村试养成功了。”
村会计忽然拎着算盘挤到前排:“按杨副市长说的合作社模式算,要是二十户合伙养鱼,年底每户能分这个数!”
他拇指食指比出个“八”
字,人群里顿时炸开锅。
“国庆呀,”
杨副市长拍拍李国庆的肩,“市里决定在西港村搞个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