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幸进之举(1 / 2)
京师,棋盘街
时至今日,这条自永乐年间便已形成的繁华街衢,北依大明门,南接正阳门,东邻户部等衙署,西靠五军都督府,堪称京城真正的核心枢纽。
街道两旁商铺鳞次栉比,银号、当铺、绸缎庄、茶行等各色招牌熠熠生辉,彰显着帝都的富庶与繁荣。
南来北往的商贾络绎不绝,身着各色补服的官员乘轿而过,青衣士子三五成群,挑担百姓穿行其间,车马粼粼,人声鼎沸,构成一幅生动繁华的帝都画卷。
然而这几日,往来行人的目光却不约而同地被前军都督府前的一片区域所吸引。这块占地颇广的地皮,自上月起便被内廷太监带着锦衣卫征收圈禁,如今已被高高的围墙隔绝开来。
偶尔开启的工门后,隐约可见里面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引得路人纷纷驻足观望,议论不休。
透过敞开的工门,可见数百名工人身着统一的深蓝色粗布工服,外罩醒目的红色马甲,头戴竹编安全帽,裤脚用布条紧紧扎起,显得格外干练利。
这是朱由校以系统农民为骨干,征召当地军户、农户及闲散劳力组建的首批工程队。
此举一方面是为了突破系统人口的限制,更大程度的发挥系统农民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仿效后世“以工代赈”的智慧,通过国家主导的大型工程为百姓创造就业机会。
犹如在后世国家开展的一系列大基建项目,通过国家主导,社会资本参与的过程,既能为百姓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又能极大地促进经济繁荣。
百姓有了稳定的收入,自然会产生消费需求,而消费的流通又会促进银币的使用。朱由校在这循环中既能收取赋税,更因许多商铺本就是皇产,资金流转恰似“左手出,右手进”,形成了一个良性的经济循环。
在这循环中,不知带动了多少消费。生产商品的工坊因订单增多而盈利,有了足够资金扩大生产规模,为工人发放丰厚薪酬;获得报酬的工人们提升了生活品质,有了更多消费能力。
而作为皇帝的朱由校,则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税收、盈利的工坊,以及生活改善的子民,可谓赢麻了。
此刻,工人们在系统农民的指挥下,娴熟地操作着各种新式工具。从京郊水泥厂运来的一袋袋灰色水泥被倾倒在地,与沙石按照精确比例混合;
烧制的巨型砖块通过简易的畜力滑轮吊装机缓缓升至高处;更令人称奇的是那些银光闪闪的铁质扶手架,由一根根铁管通过特制接头精密连接而成,构成了坚固的支撑。
而最让围观者惊叹的,是那些堆叠整齐、每根都有拇指粗细的钢筋,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
围观的众人议论纷纷,其中几位身着儒衫的士子显得尤为激动。
“这、这简直是暴殄天物!“一位年轻士子指着工地,声音中带着难以置信,
“你们看那些铁管,还有那些上好的精铁,居然全都用来搭架子!我大明边关将士尚且缺铁铸造兵器,这里却将如此多的精铁用于营造,实在是......”
旁边一位年纪稍长的士子摇头叹息:“更奇怪的是那些灰色的粉末。修房造屋向来用木材、青砖,还有三合土等,这灰扑扑的东西能顶什么用?老祖宗传下来的营造法式里,可从来没有这等物事。”
这时,一个身着绸衫的商贾插话道:“诸位有所不知,那灰色的粉末叫做‘水泥’。听这在·是陛下亲赐的神物,初时柔软如泥,待其凝固后却坚如青石,堪称鬼斧神工。”
“前些日子工部做过试验,用水泥砌筑的墙体,就是用铁锤猛击也难以损坏分毫。”
“竟有这般奇事?“另一位士子惊讶地睁大眼睛,仍有些不信,“若是真如兄台所,这水泥凝固后当真坚不可摧,那岂不是比青石还要耐用?”
不远处一个摆摊的贩也凑过来搭话:“几位老爷得是。的日日在此摆摊,看得最是真切。那些铁架子搭得又快又稳,工人们在上面行走如履平地。
还有那些铁条,听要和水泥混在一起用,叫什么‘钢筋水泥’,是比寻常的石料还要结实数倍。听这么建起来的楼房,就是地龙翻身也震不倒哩!”
一位老者捋着胡须感慨:“老夫活了这么大岁数,还是头一回见到这般修房子的。不用梁柱,不砌砖墙,倒像是要浇筑出一个整体的建筑来。”
“你们看那地基,挖得比寻常房屋深了数倍,里面密密麻麻都是铁条,这般营造之法,实在是闻所未闻。”
这时,一个稚嫩的童声响起:“爷爷,那些穿红马甲的伯伯们好神气啊!”一个被老人牵着的孩童指着工地上的工人道。
众人望去,确实,那些工人虽然满身尘土,但个个昂首挺胸,行动间透着一股不出的自豪感。
就在这喧闹的市井声中,临街的‘清茗轩’茶楼二楼雅座内,七八位年轻士子正围坐品茗。
窗外秋高气爽,窗内茶香氤氲,却掩不住众人脸上的凝重神色。
“杨兄,你听没有?礼部那位新上任的顾尚书,竟要改革我大明传承两百余年的科举制度!“身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