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9章:创收?(2 / 3)

加入书签

;   有思路和设计图确实是关键,但实践的过程也不容易。

    “公子,慢慢来,一定可以成功的~”

    凝烟见他失落,柔声安慰。

    沛县的县衙足够大,被梁萧升级成了沛郡的太守府,正在增建部分新房。

    至于沛县的县衙,选在附近的豪宅,正是当初查获的元白龙资产。

    与此同时,武朝三杰以卓子房为首,正在田间指导屯田。

    这屯田之策绝妙至极,但实施起来可不简单。

    沛郡能够成功推广,首功自然是梁萧。

    他斩除恶吏,树立威信,百姓趋之若鹜,而且本地没有太强大的地主豪强,最大的地主乌家,早就把名下农田低价卖给了全力支持梁萧的钟离家。

    功劳第二,自然是卓子房,负责不断改进细节,以提升屯田的组织效率。

    功劳第三,当属钟离修,作为本地新晋的最大地主,带头支持屯田政策,并主动将农田交给官府管理,这些农田等同于官田,代价便是钟离修还要额外向官府缴纳农田的两成收获。

    其他地主面对屯田潮流,也不得不效仿钟离修,与官府合作,适度让利。

    梁萧忙着研究新东西,他们只能向卓子房学习,方便将来在其他州郡开展屯田,这也是一门学问。

    民众为官府屯田,能得至少五成收获,加上参与耕作的人员可以吃官粮,今后的收入完全足够支持一家生活。

    沛郡人口十八万,看似众多,但作为一个周边以平原为主的郡,这点人口属实是少了。

    这一带的荒田,按亩数来算,足有数以百万计,尤其是向东和向南延伸的区域,最安全可靠,需要优先开发。

    武朝三杰穿过田间,走上一处高地,望着南方,不免痛心疾首。

    一望无际,全是荒田!

    人手不够,根本不够!

    现在他们完全能理解,梁萧为何要招募那么多的士兵。

    军屯尤为关键!

    养成一部分军屯士兵,有助于将来把军屯推广到梁萧治下的其他州郡,毕竟屯民没有办法像军队一样迁移。

    军屯的收入完全归属官方,而且参与耕种的士兵都是成年男子,属于最强的劳动力。

    这片土地上实力最强的三个国家,分别是西秦,匈奴,武朝。

    其中武朝最擅长农耕,西秦丞相也在逐渐推进农耕与游牧结合的国策,匈奴则基本上以游牧为主。

    三个国家皆是人口众多,但于这片土地而言,依然是地广人稀。

    一户五口之家,如果采用粗放的耕作模式,平均每户能耕作的农田为百亩左右,平均亩产一石左右。

    少地的农民会选择精耕细作,亩产能有一石半,甚至两石以上,精耕细作不如去报名屯田来得实在。

    粗耕亩产更少,但架不住地多,产量就大!

    因为常年战乱,地广人稀,沛郡完全可以开垦大片荒田,奉行粗耕。

    这么算起来,让军屯士兵每月领三百钱的补贴,每人粗耕几十亩,每年亩产几十石粮食,完全可以减少收购军粮的军费支出。

    这些士兵还有不需要耕地的时期,可以充当战斗兵的替补和后勤。

&nb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