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成了(1 / 2)

加入书签

贞观十三年,冬,长安城迎来了第一场雪。

城南的格物院后院,数十座新建的巨大工坊拔地而起,高耸的烟囱不知疲倦地向着灰蒙蒙的天空喷吐着黑烟,工坊之内,如同一个疯狂的战场。

“三十七号样本!

失败!

质地太脆,不堪一击!”

“丙字号熔炉!

熄火!

这批钢水全部报废!

里面的‘杂质’还是太多了!”

“公主殿下!

活塞环又裂了!

这‘石墨’虽然耐磨,但是太脆,承受不住那股子蛮力啊!”

李丽质一身紧窄的胡服,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记事本,上面用炭笔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数据和图形,听到此起彼伏的报告声,她气得一脚踹在旁边一个冷却下来的铁锭上。

“砰”

的一声闷响,铁锭纹丝不动,她自己却疼得龇牙咧嘴。

“没用的东西!”

她骂的不知道是铁锭,还是这不争气的进度。

自从李承乾上次点拨之后,十万贯的巨款流水般地花了出去,从全国各地搜罗来的奇石、矿物,堆满了整个院子。

“新式炼钢法”

和“蒸汽机改良”

两个项目,成了格物院的头等大事。

李丽质几乎是吃住都在这里,带着一群大唐最顶尖的匠人,没日没夜地进行着实验。

他们按照李承乾的提示,找到了类似石棉的火浣布,也找到了质地纯净的石墨,尝试着制作“密封环”

他们也搭建了全新的“转炉”

,学着观察火焰的颜色来判断钢水的品质。

方向是有了,但通往成功的道路,却是由无数次的失败铺就的。

转炉炼钢,听起来简单,就是往铁水里吹气。

可吹气的角度、风力的大小、吹气时间的长短,每一点细微的差别,都会导致炼出来的钢材性能天差地别。

他们炼了上百炉,耗费了数万斤铁料,得到的,却是一堆堆要么脆如饼干,要么软如面条的废铁。

蒸汽机的改良同样困难重重。

新的密封材料确实比之前好了很多,但不是太脆,就是磨损太快。

那台放大了两倍的钢铁巨兽,只要一动,整个工坊都地动山摇,然后不是这里漏气,就是那里断裂。

最危险的一次,一个因为强度不够而炸开的阀门,像炮弹一样飞出去,将工坊厚达三尺的墙壁都砸出了一个大洞,险些闹出人命。

巨大的压力,让所有人都有些喘不过气来。

那些曾经意气风的老工匠,如今一个个都像是斗败的公鸡,垂头丧气。

而作为总负责人的李丽质,更是心力交瘁。

“大锅就是个骗子……”

夜深人静时,李丽质抱着膝盖,坐在冰冷的工坊角落,看着那台在黑暗中如同史前巨兽般的蒸汽机,忍不住红了眼圈。

她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能做到。

那种人力无法抗衡的巨大力量,那种远时代的技术壁垒,让她第一次感到了深深的无力。

就在她快要撑不住的时候,一股熟悉的烤肉香味,飘进了工坊。

李承乾提着一个食盒,身后跟着程处默和尉迟宝林,大摇大摆地走了进来。

“哟,我们的大格物家,怎么躲在这儿画圈圈呢?”

李承乾走到李丽质面前,笑着将食盒打开,里面是“人间”

酒楼刚烤好的羊腿,还滋滋地冒着油。

“大锅!”

李丽质看到李承乾,所有的委屈和疲惫,瞬间涌上了心头,眼泪不争气地掉了下来。

“哭什么。”

李承乾把她拉起来,用自己的袖子,粗鲁地帮她擦了擦脸,结果把她擦得更花了,“走,先填饱肚子。

天大的事,吃饱了再说。”

工坊的空地上,升起了一堆篝火。

李承乾亲手撕下一块最嫩的羊腿肉,递给李丽质。

程处默和尉迟宝林则招呼着那些同样疲惫不堪的工匠们,一起分食。

温暖的火光,驱散了工坊里的寒意和阴霾。

“大锅,我……我是不是很没用?”

李丽质啃着羊腿,声音里还带着哭腔,“花了那么多钱,烧了那么多铁,结果……什么都没做出来。”

“谁说你什么都没做出来?”

李承乾指着旁边堆积如山的废铁和报废零件,“这些,就是你做出来的东西。”

见李丽质一脸的不解,李承乾笑了笑,用一种她从未听过的语气说道:“丽质,你记住,我们现在做的,叫‘科学’。

科学这东西,最宝贵的,不是成功,而是失败。”

“每一次失败,都是在告诉我们,有一条路是错的。

我们把所有错误的路都走一遍,剩下的那条,就一定是正确的路。”

“你本子上记下的那些东西,那些失败的数据,比那十万贯钱,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