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胡萝卜与大棒(1 / 2)

加入书签

太极殿外,阳光灿烂。

官员们成群地涌出,整个广场像是炸开的蜂巢,嗡嗡的议论声不绝于耳。

“王兄,你府上还有多少余钱?咱们合伙,这次一定要多买一些!”

“哎呀,悔不当初啊!

早知如此,当初就不该把征倭债券那么早卖掉!”

“快走快走,赶紧回家找夫人要钱去!”

而张玄素,则被一群同僚围得水泄不通,一个个脸上都堆满了谄媚的笑容。

“张公,张大人!

以后,还请您多多关照啊!”

“是啊张尚书,咱们可是几十年的交情了……”

张玄素挺着腰杆,捋着胡须,享受着众人的追捧,心中舒畅无比。

他看着远处,李承乾正与李世民并肩而行,向着甘露殿的方向走去。

那父子二人的背影,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无比高大。

张玄素心中感慨万千。

这大唐的天,终究是变了。

而他,张玄素,将是这场变革中,最牛的弄潮儿。

甘露殿内,暖意融融。

李世民、李承乾、房玄龄、长孙无忌,君臣父子四人,围坐在一张巨大的沙盘前。

这沙盘,是百骑司连夜赶制出来的,精细地还原了从长安到登州沿途的山川、河流、城池。

那道在堪舆图上画下的红线,此刻变成了一根醒目的红色丝线,蜿蜒地铺在沙盘之上,触目惊心。

“高明,说说你的章程吧。”

李世民的手指,轻轻点在沙盘的——长安城,“朕在朝堂上,为你压下了所有反对的声音。

但朕不是傻子,朕知道,这件事,比你东征倭国,要难一百倍。”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也是一脸严肃。

他们是帝国的宰相,是中枢的支柱。

朝堂上的狂热散去后,他们脑子里剩下的,全是问题。

钢铁怎么来?铁轨如何造?那能喷火吐雾的“蒸汽机车”

,到底能不能行?最关键的,是人,和地。

“阿耶,房相,舅舅,你们的顾虑,儿臣都明白。”

李承乾没有半分骄矜,他知道,眼前的三个人,是他推行这个计划,最不可或缺的臂助。

他拿起一根细长的竹竿,指向沙盘:“此事,欲则不达。

儿臣以为,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筑基’。”

李承乾的竹竿,点在了地图上几处不起眼的地方。

“此地,马邑,有我大唐最大的铁官。

此地,巩县,有最好的煤炭。

儿臣建议,‘战略投资总署’成立后的第一笔资金,不是用来修路,而是用来建立两个全新的‘皇家格物院分院’,一个主攻炼钢,一个主攻机械。”

“炼钢?”

长孙无忌皱眉道,“我大唐的百炼钢,已是天下第一,难道还不够用?”

“不够。”

李承乾摇了摇头,“远远不够。

儿臣需要一种全新的炼钢法,一种可以像煮粥一样,一天就能炼出成千上万斤钢铁的方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铺设千里铁路的钢铁产量。”

他简单地描述了一下后世“转炉炼钢”

的原理,听得房玄龄和长孙无忌云里雾里,但他们抓住了关键——大规模、低成本。

“至于机械分院,它的要任务,就是将之前造出的那台初代蒸汽机,进行彻底的改良和升级。

我们需要更强的动力,更稳定的结构。

这需要大量的算学大家和顶尖的工匠,不计成本地投入。”

李承乾看向李世民:“这一步,是纯粹的投入,可能一年半载都看不到任何产出。

但地基不牢,高楼必倒。

这一步,我们必须走稳。”

李世民沉吟片刻,点了点头:“准了。

钱,人,朕都给你。

朕要看到成果。”

“第二步,是‘勘探’与‘征地’。”

李承乾的竹竿,沿着那条红线,缓缓移动。

“儿臣需要一支由工部、百骑司和格物院人员组成的联合勘探队,沿着这条线,进行最精密的测绘。

哪里需要开山,哪里需要架桥,哪里坡度太大,都需要一一记录在案。”

“至于征地……”

李承乾的语气,变得有些玩味,“这或许是三步之中,最难的一步。”

房玄龄立刻接话道:“殿下所言极是。

臣已初步核算过,这条线,将穿过大小州县二十余个,其中,光是河北道的博陵崔氏、范阳卢氏,河南道的太原王氏等七宗五姓的田产、祖宅、甚至祖坟,就多达数十处。

这些人,盘根错节,同气连枝,他们是绝不会轻易让步的。”

长孙无忌也补充道:“此事一旦处理不当,激起士族反弹,恐怕会动摇国本。

届时,他们在朝中非议,在地方上煽动民意,阻挠施工,后果不堪设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