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他既然想玩那我们就奉陪到底(1 / 3)

加入书签

关中平原,一片金黄。

然而,在这片金黄之中,有几处田地的景象,却显得格外不同。

蓝田县,王家村。

村里的老农王二狗,正带着全家老小,站在自家的田埂上,激动得浑身抖,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他的田里,没有金黄的麦穗,而是一片绿油油的藤蔓。

此刻,他和儿子正费力地从地里刨着什么东西。

那东西个头极大,表皮呈红色,一窝一窝的,刨出来一堆,就像一座小山。

“爹!

爹!

你快看!

这一株下面,就刨出来十几斤!”

王二狗的儿子抱着一个比他脑袋还大的红薯,兴奋地大喊。

“了!

了!

俺们了!”

王二狗跪在地上,朝着长安的方向,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声泪俱下,“太子殿下!

您就是活菩萨啊!

俺给你立生祠!

俺全家都给你立生祠!”

去年,他听信了太子殿下的宣传,年初就砸锅卖铁买来了红薯苗,半信半疑地种下了这叫“红薯”

的玩意儿。

村里人都笑他傻,放着好好的麦子不种,去种这不清不楚的东西。

可今天,结果出来了!

隔壁他堂兄家的麦田,一亩地撑死了也就收个百来斤。

可他这红薯,一亩地产量一算,怕不是要奔着千斤去!

千斤啊!

这是什么概念?这足够他一家老小吃上好几年了!

王二狗家红薯大丰收的消息,瞬间传遍了十里八乡。

那些当初种了红薯的农户,无不欢天喜地,奔走相告,对太子殿下感恩戴德。

而那些当初嘲笑王二狗,固执地种着传统作物的农户,此刻全都傻了眼。

他们冲到王二狗家的地头,看着那堆积如山的红薯,一个个捶胸顿足,悔得肠子都青了。

“俺真是瞎了眼啊!

当初就该信太子殿下的!”

“明年!

明年俺就是卖屁股,就是贷款也要种上这红薯!”

“都别拦着我,我要去给太子殿下磕个头!”

一时间,整个大唐的乡野之间,都掀起了一股狂热的“红薯崇拜”

太子李承乾的名字,在百姓口中,已经与丰收、富足、希望这些词汇,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他的声望,自然是水涨船高。

消息传到宫里,李世民正在批阅奏疏。

王德躬着身子,满脸喜色地将户部递上来的红薯丰收统计简报呈了上去。

李世民拿过一看,当即“啪”

的一声,一掌拍在龙案上,震得笔墨纸砚都跳了起来。

“好!

好啊!”

他死死地盯着奏报上那一个个惊人的数字,激动得满脸通红,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每亩均产千斤!

好啊!

哈哈哈哈!”

他猛地站起身,在甘露殿里来回踱步,脸上的笑意怎么也掩饰不住。

“传膳!

传膳!”

李世民对着殿外大吼,“今天,朕不吃别的!

就给朕煮红薯粥!

狠狠地煮!

朕要吃两大碗!”

很快,一碗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红薯粥,便被端到了李世民面前。

这位大唐皇帝,也顾不上什么仪态了,拿起勺子,呼噜呼噜地就喝了起来。

香甜软糯的口感,让他舒服地眯起了眼睛。

“这个逆子……”

李世民喝完一碗,意犹未尽地擦了擦嘴,嘴里却忍不住骂了一句,只是那语气里,却充满了掩饰不住的欣慰。

这个逆子,虽然总是气得他想抄皮带,但这事干的,确实漂亮!

李世民拿起那份《大唐日报》,看着上面关于吐蕃的报道,又联想到西部大开,哪里还不明白这李承乾是在造势了。

这个逆子,又想坑人了。

秋收的喜悦还未散去,长安城又又又被一则重磅消息彻底引爆。

《大唐日报》在头版头条,用上了巨大的标题,正式公布了太子殿下的最新国策——《举全国之力,共建西部家园——大唐“西部大开”

计划纲要》。

如果说之前那篇夸赞吐蕃的文章是点燃引线的火星,那这篇纲要,就是燃起的大火。

长安的大火,要烧到吐蕃了。

纲要的内容,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层层递进,将太子李承乾那宏大到令人窒息的构想,第一次完整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第一,移民实边。

纲要明确指出,朝廷计划在未来五年内,从关中、河东、河南等人口稠密地区,招募并迁移三十万户百姓前往吐蕃都护府。

所有应募的迁移户,不仅可以分到比中原多三倍的土地,官府还提供农具、种子和耕牛,并且,享受前五年完全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