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阿耶时代变了(1 / 2)

加入书签

红浪漫竞拍会的消息,第二日就传遍了长安,落入了每一个朝臣的耳朵里。

果不其然,朝堂之上,再次炸开了锅。

那些前几日还在嘲笑太子“不着调”

的守旧儒臣,此刻脸上的幸灾乐祸早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忧虑和愤慨。

“陛下!

万万不可啊!”

一名御史率先出列,老泪纵横,声嘶力竭,“商人逐利,乃是天性!

如今太子殿下竟将国之大道交予商贾修缮,还允许其刻上自家字号,此乃重商抑农,本末倒置!

长此以往,民将不事农桑,专营末业,国本动摇矣!”

“孔御史所言极是!”

另一名老臣跟着附和,痛心疾,“此举无异于告诉天下人,只要有钱,便能名扬天下,便能青史留名!

圣人教化何在?礼义廉耻何存?此乃乱国之兆啊!”

一时间,弹劾太子的奏疏几乎要将龙案淹没。

核心论调翻来覆去还是那几句,商人做大会动摇国本,必须严加打压。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面色沉静,看不出喜怒,只是静静地听着。

他心里其实也犯嘀咕,让商人出钱修路,这事儿听着是新鲜,可这又是给名又是给利的,确实有点过了。

“宣太子。”

他淡淡地开口。

很快,李承乾就晃悠悠地走进了太极殿。

他扫了一眼底下那些吹胡子瞪眼的御史言官,脸上连半点波澜都没有。

“儿臣,见过陛下。”

“看看!”

李世民抓起一本奏疏,直接扔了下去,“满朝文武,都在说你胡闹!

重商抑农,动摇国本,你怎么说!”

李承乾连眼皮都没抬,只是平静地说道:“阿耶,要想富,先修路。”

一句简单得近乎白话的口号,却让整个太极殿为之一静。

那些准备了一肚子经义典故来驳斥太子的老臣们,一时间竟不知该从何说起。

李世民也是一愣,皱眉道:“什么乱七八糟的?”

“路通,则百业通。”

李承乾不紧不慢地解释道,“道路平坦宽阔,南来北往的商队才能走得更快更安全。

军情急报、粮草辎重,才能一日千里。

万一何处有了灾情,朝廷的救援物资也能第一时间送达。

这好处,难道只有商贾能占到?”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更何况,这次修路,朝廷不用出一文钱,不用征一民夫,儿臣还能替国库收成千上百万贯的修路钱。

这等好事,不知诸位大人为何还要反对?”

“这……”

老臣们顿时语塞。

李世民的脸色缓和了些许,但依旧疑虑重重:“就算如此,你用何物修路?长安的青石板路,修缮起来耗费巨大,那些商人当真肯下此血本?”

“自然不会用青石板。”

李承乾嘴角微微上扬,终于抛出了他的王牌,“儿臣新得一物,名为‘水泥’。

石灰黏土,高温煅烧,磨粉之后,和以沙石,兑水搅拌,半日之内,便可凝固如石,坚不可摧。”

“坚不可摧?”

李世民的眼睛猛地亮了。

作为一个从刀山血海里杀出来的马上皇帝,他对这四个字的敏感度,远殿内任何一位文臣。

他脑子里瞬间闪过的,不是平整的马路,而是高大坚固的城墙,是能抵御万马千军的堡垒,是能锁住滔天洪水的堤坝!

“此物……若用来修筑城墙,又当如何?”

李世民真是满脑子都是打仗,想到就直接问了出来。

“自然是固若金汤。”

李承乾点了点头,肯定了自家老爹的想法,“不过此事不急,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眼下,还是先将长安城内外的路修好,方为上策。

至于其他”

李世民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激动。

他挥了挥手,示意那些言官退下,殿内只留下了他和李承乾。

嘿,还真是急性子。

“水泥之事,暂且不提。”

李世民重新坐正,神情严肃起来,“但商业之事,不可不慎。

自古以来,朝廷皆以农为本,商为末。

过度鼓励,恐非社稷之福。”

“阿耶此言差矣。”

李承乾道,“时代变了。”

“如今红薯已在关中试种,待秋收之后,其产量必将震惊天下。

待到明年推广开来,我大唐将再无饥馑之忧。”

“百姓能吃饱了,人口便会迎来暴涨。

十年,二十年后,我大唐的人口可能会翻上几番。

到那时,单靠种地,难道能养活所有人吗?多出来的人口,他们吃什么?做什么?”

李承乾一连串的反问,让李世民陷入了沉思。

“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开始布局。”

李承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