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帝王的诞生 从秦王到唐皇(1 / 2)

加入书签

魏徵捻着胡须,目光在那“大唐日报”

四个字上逡巡。

“殿下,这‘日报’……”

魏徵抬起头,眼神中带着探究。

李承乾微微一笑,示意三宝将一旁早已备好的一张印刷好的样报递给魏徵。

“老师请看。”

魏徵接过,只见最上面一张,头版头条用加粗字写着:“会昌寺妖僧蛊惑人心,太子震怒彻查佛门”

下面则是对整个事件的简述,文字精炼,却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得清清楚楚,甚至还配上了一幅简笔画,描绘了当时的场景,虽然画工粗糙,但胜在形象生动。

再往下翻,还有“大唐纸业开张,贞观宣纸一纸难求”

的商业新闻,以及几新近流传的诗词,甚至在角落里,还有一个小栏目,叫“长安逸闻”

,记录了一些市井间的趣事。

魏徵越看越是心惊,他猛地抬头,看向李承乾的目光中充满了复杂:“殿下此举……这是要执天下公论之牛耳啊!”

李承乾端起茶杯,呷了一口,笑道:“老师慧眼。

不过孤喜欢称之为舆论。

孤以为,民智未开,则国难兴。

以往朝廷政令,传至州县,便已走了样,百姓更是云里雾里。

有了这日报,朝廷的声音,便可直达乡野,何人忠奸,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

长此以往,何愁民心不向,何愁大唐不兴?”

“舆论。”

魏徵沉思道:“有道理!”

他已然想到李承乾手中掌握的新纸和这“日报”

结合起来,将是何等恐怖的力量。

这不仅仅是传递消息,更是在塑造思想,引导公舆论。

“殿下深谋远虑,老臣……佩服。”

良久,魏徵才缓缓开口,这一刻他才清楚地意识到。

李承乾哈哈一笑:“老师,这日报草创,还需老师这等大才多多斧正。

不若,这‘大唐日报’的总编纂,就由老师挂个名如何?平日里也不需您做什么,只需偶尔指点一二便可。”

开玩笑,这大唐日报要没个能顶事的可不行,总不能天天让李承乾自己上吧。

魏徵闻言,哭笑不得,这太子,还真是会顺杆爬。

不过,他对这“日报”

确实也生出了浓厚的兴趣。

“殿下既如此说,老臣便却之不恭了。”

与魏府的其乐融融不同,此刻的会昌寺的和尚们可就惨咯。

自李承乾下令彻查,整个会昌寺便被京兆府的差役和御史台的官员围了个水泄不通。

这一查,可真是掘地三尺。

什么私设暗室,私藏度牒,侵占良田,放印子钱……各种腌臜事一桩桩一件件都被翻了出来。

最令人指的是,还在后山禅院的几处枯井中,现了数具骸骨!

消息传出,长安震动。

那会昌寺方丈,一个平日里道貌岸然、慈眉善目的老和尚,当场便吓瘫了。

至于辩机,哦不,现在应该叫“无机”

了,他那点风流韵事跟这些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最终,会昌寺方丈、辩机连同寺中几十名主要僧侣,皆被下了大狱。

查抄出的田产地契、金银珠宝,堆积如山,悉数充入国库。

李承乾得知后,只批了两个字:“甚好。”

而长安城内,乃至周边州县的其他寺庙,听闻会昌寺的下场,一个个都跟惊弓之鸟似的。

不少平日里与会昌寺来往密切的僧人,更是日夜难安,生怕下一个就查到自己头上。

“都怪那辩机秃驴!

好端端的,去招惹太子殿下做什么!”

“就是!

自己风流快活,却害得咱们整个佛门都跟着遭殃!”

“阿弥陀佛,只盼太子殿下息怒,莫要再深究了……”

一时间,各大寺庙人人自危,往日里香火鼎盛的景象,也变得冷清了不少。

那些平日里嚣张跋扈的和尚,如今见了官差,都恨不得把脑袋缩进裤裆里。

辩机,已然成了整个大唐佛门的罪人,被无数同道在心中咒骂了千遍万遍。

这一日,天朗气清。

长安城的百姓们一觉醒来,忽然现街头巷尾,多了一些新奇的东西。

一些半大孩子,手里拿着一沓沓印着字的纸,正扯着嗓子在街上叫卖。

“卖报!

卖报!

大唐日报!

新鲜出炉的大唐日报!”

“一文钱一份!

一文钱,知天下事!”

“快来看!

快来瞧!

独家揭秘陛下当年如何登临大宝!”

“大唐日报?”

“什么东西?”

百姓们好奇地围了上去,花上一文钱,买下一份。

这纸张,质地虽然不如那些涩涩话本,但也算不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