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敌后战场的重要性上(1 / 2)
这念头刚一闪过,他自己都觉得好笑,马上就苦笑着摇了摇头。
但这“搞钱”
二字,却像是真真切切的被摆上了案头,不经意间他的思绪又飘远了,
顾家生的目光变得有些悠远,他不再局限于第五军这一亩三分地,而是投向了这片土地上另一支力量。
由“那边”
领导的八路军。
时间进入到1940年,抗日战争已步入到了第三个年头,战场态势早已从最初的溃退转入了他此刻正亲身经历的、更加煎熬的战略相持阶段。
日军在正面战场,已是强弩之末,再难再动如淞沪、徐州、武汉那般规模浩大的大型会战。
于是,他们的目光,便更多地转向了广袤的敌后战场,意图通过残酷的“扫荡”
和“囚笼政策”
,绞杀在敌后活动的抗日武装力量。
一个问题自然而然地浮现在顾家生脑海中:
“八路军……又是怎么搞钱的?”
这个念头一出,连他自己都微微一惊。
但随即,他便意识到,这恐怕是一个比第五军此刻面临的困境,要艰难十倍、百倍的课题。
他第五军,好歹是中央嫡系,有“老头子”
拨付的基础粮饷,有相对稳定的后方通道(尽管补充缓慢,但终归是有盼头的)
可八路军呢?他们要枪没枪,要炮没炮,要钱没钱,国民政府给予的番号和那点微薄粮饷时断时有的,“老头子”
对八路军是属于既防又用的原则,明面上不会断绝粮饷供给,可这暗地里克扣一些,延时一些,那就是家常便饭了。
八路军深入敌后,身处日军、伪军、甚至有时还要面对“友军”
的重重包围之下,几乎是在夹缝中求生。
在这样的绝境里,他们非但没有消亡,反而像燎原的星火,队伍越打越庞大,根据地越建越稳固。
他们靠什么维持运转?靠什么武装部队?靠什么养活那么多张嘴?
顾家生想到这里,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敬意。
“‘那边’……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他回想起在国府军中,一直流传着对八路军的非议,什么“游而不击”
、“保存实力”
,言语间充满了居高临下的鄙夷与刻意贬低。
但顾家生是谁?他在前世也是个&0t;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0t;受到德、智、体、美、劳优良教育的“五好”
青年,对这些别有用心的污蔑之词,向来是嗤之以鼻的。
此刻,当他真正身处敌后,亲身体会到维持一支军队、一块地盘是何等艰难困苦之后,再听那些高高在上的论调,只觉得其背后的动机更加可鄙,也更加可悲,用一句你放屁来归结都还差了点意思。
那里面,包含了太多出于政治立场的贬低和污名化。
若当真是“游而不击”
,能在敌后生存下来?能在日军一次次铁壁合围中展壮大?能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动员和管理体系?
绝无可能!
顾家生此生虽然立场不同,但他是个现实的军人,他相信战场上的结果。
八路军能在如此绝境中蓬勃展,恰恰证明了其背后组织力量的强大、其策略手段的高明,以及其群众工作的深入。
这绝非是一句轻飘飘的“游而不击”
可以抹杀的。
“了不起……真他娘的了不起。”
他低声自语,这句感慨里,带着最直接的尊重。
他意识到,要想在晋东南这块地方真正站稳脚跟,解决第五军的燃眉之急,或许……真得放下身段,好好研究一下“邻居”
们的生存之道了。
他们能在几乎零资源的情况下搞到钱、搞到物资、展壮大,这里面,一定有着连他顾老四也不得不佩服的“大学问”
。
顾家生一直都知道“那边”
的伟大。
这并非源于一时的感慨,而是当他将目光投向华夏浩荡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进行过一番冷静的审视与比较后,所得出的结论。
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地认识到敌后战场在华夏民族存续之战中,究竟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也更深刻地理解,“那边”
领导的八路军,究竟做出了怎样石破天惊、足以扭转国运的杰出贡献。
纵观一个王朝的更替,其路径是何其相似。
先,必然是正面战场的节节失利,一座座雄关要隘沦陷,大片国土易手。
紧接着,在广袤的敌占区,便会如同腐肉生蛆般,涌现出无数数典忘祖的汉奸、带路党,争相投靠新主。
在古代,这批人叫士绅。
这些人会迅组织起来,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自地、甚至是争先恐后地帮助侵略者建立秩序,征粮、纳税、拉夫、抽丁。
如此一来,侵略者便能以战养战,人在异乡却非孤军,反而会越打人越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