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利刃出鞘血战富金山三(1 / 2)

加入书签

公路拐弯处是精心构筑的“倒八字”

机枪巢,马克沁重机枪架设在垫高的土台上,射界覆盖整个弯道,形成致命的交叉火网。

斜坡区布满了尖锐的竹钉,密密麻麻地从红土中探出头;更险恶的是人为制造的“塌方区”

,松动的土石下预埋着炸药,只待一声令下,便能将整片斜坡化作吞噬生命的泥石流。

100旅马蹄形支坑紧贴着公路侧壁开凿,炮眼用草泥仔细抹平,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

135旅扼守北坡,完全封锁住了史河渡口。

这里是相对平缓的河岸地带,此处灌木丛生。

135旅构筑的是立体化的防御体系,要将任何试图渡河的敌人碾碎。

滩头,铁丝网扭曲盘绕,上面挂满了空罐头盒,任何触碰都会出刺耳的警报。

崖壁上是令人胆寒的“悬空吊堡”

悬挂在峭壁之上,用藤条编织的巨大筐体填满泥土,由山顶延伸下来的绳索操控升降。

在反斜面更是布置了威力惊人的“没良心炮”

阵地,粗大的汽油桶经过改装,能将捆扎好的炸药包抛射到惊人的距离。

135旅的坑道面临地下水的挑战,在低洼处采用了独特的“船形底”

设计,排水沟底铺满了光滑的鹅卵石,防止淤泥堵塞。

此刻整个富金山之上到处都是荣六师的官兵们在奋力的夯土、开凿岩石的场景。

顾家生深吸一口气,富金山特有的泥土与汗水、松木与火药的气息混合着涌入鼻腔。

这座沉默的山峦,正在他两万将士的手中生着蜕变。

坑道是它延伸的钢铁血脉,星罗棋布的火力点是它森然的獠牙,而那深藏山腹、意志如钢的两万将士,便是驱动这台庞大战争机器的、搏动不息的心脏。

当骄狂的日军踏入这片精心编织的死亡扇面时,每一道看似平静的山褶,都将在瞬间喷吐出毁灭的烈焰。

这座山,已然化为战争巨兽,静待着用铁与火,将侵略者埋葬。

1938年9月,大别山北麓,富金山下。

大地在震颤,钢铁的洪流,裹挟滚滚烟尘,正沿着公路,滚滚压向富金山。

十几辆九七式中型战车和更多的九五式轻型战车排成楔形攻击队形;数十门九二式步兵炮、四一式山炮乃至威力更大的野炮,被汽车牵引着;黄色的军服汇成一片移动的潮水。

日军士兵们在军官的口令下,以标准的军阵行军。

这是日本陆军的第13师团,一支在侵华战场上以凶悍和“战功”

著称的甲种精锐师团。

师团长是荻洲立兵中将,此时正骑在一匹高大的东洋马上,雪白的手套轻轻搭在指挥刀上。

他带着一种近乎刻薄的审视,扫视着前方那座沉默的山峦。

富金山,在他眼中,不过是征服武汉、打通平汉线途中的又一颗绊脚石,一块需要被帝国铁蹄碾碎的顽石而已。

“支那第71军?”

荻洲的嘴角牵起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蔑。

“在皇军面前,不过是螳臂当车。”

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身旁参谋的耳中,带着一种理所当然的傲慢,以及刚刚攻陷六安的胜利,让整个13师团上下弥漫着不可一世的骄狂之气。

在他们看来,华夏军队早已在淞沪、金陵、徐州被打断了脊梁,剩下的不过是凭借山川负隅顽抗的残兵败将。

“命令!”

荻洲立兵的声音透过嘈杂的战场背景,清晰地响起,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航空兵,对主峰及东翼公路区域进行覆盖式轰炸,炮兵联队,30分钟火力准备,目标:摧毁所有可见防御工事。”

“步兵第26旅团(沼田支队)为前锋,在战车中队协同下,沿盘山公路突进,务必在日落前,将‘武运长久’的旗帜插上富金山顶。”

“第58联队,向北坡史河渡口方向展开,牵制敌军。

让这些支那人,再一次见识皇军不可阻挡的兵锋!”

命令被迅传达下去。

日军的军官们挥舞着军刀,声嘶力竭地吼叫着,催促着部队进入攻击位置。

士兵们则出野兽般的嚎叫,为即将到来的“征服”

而狂热。

师团长荻洲立兵的命令就是大战开始的信号。

刹那间,富金山上空就响起了一片片炮弹的尖啸声,同时六架日军的轰炸机也开始了俯冲轰炸,机腹弹舱打开,黑点般的航空炸弹如同密集的雨点,带着令人心悸的嘶鸣,朝着标注好的主峰阵地和东翼公路区域狠狠砸落。

“轰!

轰隆隆!”

在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一团团巨大的、混杂着泥土、碎石和浓烟的橘红色火球在富金山主峰、西岭和东翼阵地上猛烈腾起,直冲云霄。

爆炸产生的冲击波肉眼可见地横扫过山坡,碗口粗的树木被齐腰斩断,就如同脆弱的火柴杆般飞上半空,随即被烈焰吞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