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老谋深算(2 / 5)

加入书签

bsp;  他深知赵佶的喜好,曲意逢迎是他屹立于官场的不二法门。

    赵佶1100年登基,其实,他当政初期还算勤勉,不,应该说非常勤勉。

    他仿效仁宗,每日都召见大臣议政,朝廷的大事小情他皆要过问。

    《宋史·徽宗纪》记载:“御笔批答,至夜分犹不寐”,是说他经常批阅奏折到凌晨。

    《宋会要辑稿·帝系》载:“减掖庭用度,罢诸路岁贡”,这是说他裁减宫廷开支。

    《铁围山丛谈》记载:他因节俭被向太后提醒:“天子服浣濯之衣,非所以示四方”。

    大意是:天子的行为和仪表,应当符合其尊贵的地位,而不应该过于朴素。

    根据多方记载来看,赵佶初期还是比较勤勉节俭的,有一点“明君”之象。

    只是他的明君之象维持得很短,不到两年,1102年,蔡京拜相。

    赵佶准备在皇宫举办寿宴,他拿着玉杯玉盏对蔡京说:“朕欲用此,恐人以为太华。”

    蔡京说:“臣曾出使契丹,当时辽主在宴会上用的就是玉盘玉盏,辽官员还在臣面前卖弄,说我南朝无此。

    他们用的不过是石晋旧物,而我泱泱中华,地大物博,岂是他们草原蛮夷所能想象的,当真可笑至极!

    如今陛下用之,不仅于礼无嫌,还可以彰显我朝繁盛,免得被辽国小觑。”

    赵佶还是不放心,唏嘘道:“先帝只是在宫内筑一座数尺小台,谏官上封者甚众,朕甚畏其言。”

    蔡京对答:“事苟当于理,多言不足畏也。陛下当享天下之奉,区区玉器,何足计哉!”

    宋哲宗最初想在皇宫建造一座“宣明台”,他本想建十米左右,借口是“观稼”,观察农事。

    台侧面计划引一道金水河水,建一座水磨,兼具游乐与实用功能。

    其实就是个登高游玩的景观,水磨只是强行扯到农事上的借口,可见哲宗当时有多么小心翼翼。

    当他把这个想法提出后,遭到群臣上表谏阻,经大臣商议,十米高的提案改成了三米,最后太后介入,连三米的台子也不给建。

    有这样的前车之鉴,赵佶自然顾虑重重,何况当时谏官贴脸开大的能力还是很猛的。

    蔡京又提出“丰亨豫大”的意识形态。

    “丰亨豫大”是引经据典的词汇,出自《周易》,“丰”指财富和物资的丰富;“亨”为通达顺利;“豫”意为预备、安适;“大”指的是宏伟、壮观。

    “丰亨豫大”原本是形容君德隆盛、国家富强的成语。

    蔡京为了迎合赵佶奢侈享乐的欲望,将其解释为:君主应当享受奢华的生活,以此来展示国家的富强,展示君主的威严和尊贵。

    蔡京鼓励赵佶营造宏大的排场,诸如大兴土木,搜集奇珍异宝等等,以此彰显国家的繁荣。

    而那些巍峨壮观的建筑必定被载入史册,还会受后人赞扬。

    这一番话让赵佶十分受用,也心动不已,于是他就放心大胆地用了玉盘玉盏,自此也开始大手大脚地花钱,穷奢极欲。

    至于朝堂上那些反对的声音,蔡京正好可以收拾掉,安插上自己的党羽。

    如此一来,赵佶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享乐上,整日享受奢靡生活,哪还有心思处理政务。

    朝会从一天一次改成三天一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