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6 章 大力支持(1 / 2)

加入书签

    陈林笑着点头,坐下后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热茶,抿了一口,暖意瞬间驱散了穿越带来的眩晕。

    “多亏了周教授他们的付出,还有大家的支持。

    这次回来,主要是两个事。

    一是接新的科研团队和设备,二是……

    之前说的枪械装备,准备好了吗?”

    听到“枪械装备”,坐在旁边的军区装备部部长赵刚立刻直起身,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文件夹,推到陈林面前。

    “都准备好了!

    按照你的要求,10万人的制式装备,包括8万支半自动步枪、1万挺轻机枪、1千门迫击炮,还有配套的弹药。

    子弹5000万发,炮弹10万发。

    这些装备都是基于二战后期的技术改良的,故障率低,而且零件可以用大明未来的钢铁厂仿制,我们还专门配了维修手册和教学视频。”

    陈林翻开文件夹,里面的装备清单和图纸一目了然。

    半自动步枪是在M1加兰德的基础上优化了口径,适应大明现有的金属加工水平;

    轻机枪则参考了捷克式,结构简单,方便携带;

    迫击炮更是简化了炮架,适合在古代的地形上机动。

    “太好了,”陈林忍不住赞叹。

    秦正这时补充道:“除了枪械,我们还准备了铁路建设需要的大型设备——5台打桩机、3台架桥机、10台蒸汽起重机,还有足够铺设500公里铁路的钢轨和枕木。

    另外,新的科研团队也组建好了,共200人,涵盖了桥梁工程、铁路规划、机械维修三个领域,都是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还带了不少教学用的模型和图纸,方便教大明工匠操作新设备。”

    “还有材料,”一位姓王的专家开口。

    “我们准备了10万吨高强度钢材,专门用于各个水系大桥的建设;

    另外,考虑到大明的水泥产量不足,我们还准备大型高标号水泥和水泥生产配方,教他们用当地的石灰石和黏土烧制水泥。

    有了水泥,铁路路基和桥梁的稳定性就能大大提高。”

    陈林越听越兴奋,他原本以为这次回来只能拿到基础装备,没想到现代政府考虑得这么周全。

    “这些东西对大明来说,就是跨越时代的钥匙。有了它们,大明的工业化进程至少能提前300年。”

    秦正摆摆手,眼神严肃起来:“我们也是在为国家做贡献。

    大明是我们的历史,让它变得更强,也是在守护我们的文化根脉。

    不过,有个事要提醒你,这次传送的东西太多,我们怕你剩下的资金消耗会很大,我们已经提前为你充了50000亿资金,应该够支撑这次传送了。

    另外,新的科研团队会在大明待两年,等长江大桥通车、全国铁路网的主干线成型后再回来,你那边要多费心照顾。”

    “放心。”

    陈林点头:“大明朝廷已经在南京城外划了专门的‘技术院’,食宿、安全都有保障。

    对了,这次回去,我还想带一些农业种子。

    大明的粮食产量虽然不低,但如果能种上杂交水稻、高产小麦,就能养活更多人,也能为工业化提供足够的劳动力。”

 &n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