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给孤参照着汝南袁氏的族谱(1 / 4)
袁氏覆灭了。
尽管人还活着,且尚有些许汝南袁氏族人在外逃亡,但毫无疑问汝南袁氏的彻底覆灭,只是取决于太子想在哪天动刀。
若是袁氏是犯贪赃枉法等罪,即便牵连再大,也不过是数年的沉寂。
...
###北方的阴影:匈奴残余势力的反击
就在汉朝内部逐渐恢复平静之际,北方的匈奴残余势力却并未甘心失败。他们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重新集结起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并且在一位名叫呼韩邪的新首领带领下,开始策划一次大规模的南侵行动。
呼韩邪是一位极具野心和智慧的领袖。他深知单凭蛮力难以战胜强大的汉朝,因此采取了更加狡猾的策略。他一方面派人伪装成商人混入汉境,刺探军情;另一方面则联合西域一些尚未完全臣服于汉朝的小国,试图从背后牵制汉军主力。
刘弗陵很快便察觉到了这一动向。通过情报网络,他得知匈奴正在秘密调动兵力,并准备对河西走廊发动突袭。这条通道不仅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重要纽带,更是汉朝防御体系中的关键节点。一旦被突破,后果将不堪设想。
于是,刘弗陵立即命令大将军卫青之子卫烈率五万精锐北上迎敌。同时,他还派遣使者前往乌桓等游牧部落,寻求他们的支持。这些部落虽然曾经与匈奴有过纠葛,但如今更倾向于依附日益强盛的汉朝。在利益驱使下,他们答应出兵协助汉军对抗匈奴。
卫烈抵达前线后,迅速展开部署。他利用地形优势,在黄河以北设置重重防线,并派出小股骑兵不断骚扰敌军营地,打乱其进攻节奏。与此同时,他积极联络当地百姓,动员民夫参与修筑堡垒和储备粮草,确保后勤供应无虞。
经过数月的僵持,双方终于在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中正面交锋。这场战斗发生在秋高气爽的季节,战场上黄沙漫天,战鼓震天。卫烈亲率中军稳守阵地,而左右两翼则由副将霍安和另一位年轻将领李广后代李勇分别统领。
战斗一开始,匈奴便凭借人数优势发起猛攻。然而,汉军依托坚固的防御工事,顽强抵抗住了敌人的第一波冲击。随后,卫烈抓住时机,下令全军反扑。汉军士兵士气高涨,纷纷挥舞刀剑冲向敌阵。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最终成功击溃匈奴主力,迫使其仓皇撤退。
为了彻底消除隐患,卫烈乘胜追击,深入草原腹地,一路追杀逃散的敌军。他还命令部下摧毁了匈奴储存物资的多个据点,进一步削弱了对方的生存能力。此役之后,匈奴残余势力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对汉朝构成威胁。
###东吴的抉择:战争还是和平?
尽管北方的危机暂时解除,但东方的局势却依然扑朔迷离。孙权在建业的态度愈发强硬,不仅继续加强长江沿岸的防御设施,还频繁调动水军进行演练。有传言称,他正在考虑是否发动一场针对汉朝的战略性袭击。
面对这种局面,刘弗陵决定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他继续增强沿江地区的军事力量,确保能够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冲突;另一方面,则再次派出外交使节前往建业,试图通过谈判缓解紧张局势。
这次担任使节的是名臣张良的后人张昭。他以其卓越的口才和深厚的政治智慧,与孙权展开了多轮会谈。张昭强调,汉吴两国若能携手合作,定能在经济和军事上实现双赢。他还特别提到,如果东吴执意挑起战争,必将付出沉重代价,甚至可能导致自身灭亡。
孙权听后陷入沉思。他确实渴望扩张领土,但同时也清楚,汉朝的实力远非昔日可比。经过反复权衡利弊,他最终选择暂时搁置武力计划,转而寻求通过外交手段改善关系。
作为妥协的一部分,孙权同意减少对长江沿线的军事部署,并允许汉商进入东吴境内进行贸易活动。作为回报,刘弗陵承诺不会干涉东吴内政,并给予一定数量的金银作为友好象征。
尽管如此,双方之间的信任仍然十分脆弱。刘弗陵深知,这只是暂时的和平,未来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