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九十三章 我只是想保住小海子,怎么又关心水利了?(1 / 5)
“我预计十年到二十年,咱们乡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耕地,会种上棉花。”李龙第一句话,就让姜至瑜大感意外。
“这怎么可能呢?”姜至瑜下意识反驳着,“现在大家才解决温饱向着小康前进。粮食种植应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吧?”
至少目前来看,整个公社耕地的大部分都种着各种粮食。
公粮任务还是相对比较重的,而且这时候粮食的单产相对较低,想要交完公粮,余粮保证全家人吃饱吃好,那耕地里大部分得种粮食。
另外农村几乎家家都有养鸡、猪的,这些家禽家畜也是需要消耗粮食的,所以粗粮肯定也是要种一些的,毕竟不可能全靠猪草,那玩意儿调剂一下行,光吃的话猪是不长肉的。
“姜干事,你发现没有,咱们农民现在种粮食,产量是逐年在增加的。”李龙说起了另外一个话题,“好的种子,多用化肥,以及大片的荒地被开垦出来,这样粮食的产量在提高,以后种粮食就不会光靠着面积堆出来了。”
“是这样的。”姜至瑜在乡里搞宣传,这方面肯定是知道的。
“能吃饱,公粮提留能交够,大家下一步想的是什么?不就是富起来嘛。”李龙笑了,“咱们国家的好几次大会不是说了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先富带动后富。
大家现在有富起来的决心,但怎么富呢?农民还是得靠种地啊。种粮食是富不起来的,就只能种经济作物。”
“对,这个我知道的,你带着村里人种打瓜籽、种花葵还有甜菜,都是挺不错的方向。”姜至瑜说道。
“但是这些经济作物受市场、土地影响比较大。”李龙叹了口气,“就以打瓜籽为例,万一哪天口里不收了,那大家种的打瓜籽就砸手里了。”
姜至瑜还真没想这么多。现在乡里种植打瓜的面积已经仅次于小麦、玉米、油葵、水稻等粮油作物,成为第五作物,统计交到公社的时候,乡里的一些领导还挺诧异的。
李龙这种忧患意识让她异常的佩服,她问道:
“那种棉花就没这种风险吗?”
“没有啊。”李龙笑了笑说道,“棉花是国家收购的,县棉麻公司就收棉花,有规定的收购价,不存在卖不出去的问题。”
姜至瑜这方面还没了解过。
“姜干事,你知道这两年为什么六户地北五岔的人均纯收比咱们高吗?”
“为啥?”姜至瑜也不清楚。
“这两个乡都种了不少的棉花。棉花的单产能达到一百多公斤,一公斤两块多,你算算吧,那能不高吗?”
“怪不得……所以你就搞了这么个打药机?这算是提前布局?”
“嗯,也是我去过六户地之后想起来的。我想着明年我们家就种上几十亩的棉花,试一试情况。”李龙丝毫不隐瞒自己的想法,“如果好的话,后面还会种得更多。”
“能种得过来吗?我可是听说种棉花比种粮食作物要麻烦。”
“麻烦算什么?只有农民种地能赚上钱,才不会嫌麻烦呢。再说了,我也就是因为麻烦才搞得这个打药机嘛。”李龙笑了。
正说话间,梁月梅从院子那边快步走出来,看到李龙后,立刻喊着:
“小龙,你的电话!收购站晓霞她爸打过来的,说乌市有人给你打电话,关于闸门和桥的事情!”
“好好好,我马上去接!”李龙急忙回了一句,然后给姜至瑜说道:“姜干事,不好意思,你也看到了,我这边还要接个电话,有点忙……”
&nb
↑返回顶部↑